【风口解读】阳光城近1年新增涉及正在执行案件金额8.9亿元,占2021年净资产4.89%

泡财经

阳光城

发布时间:

2023-04-12 15:39:26

泡财经APP

泡财经获悉,4月12日午间,阳光城(000671.SZ)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内累计新增收到相关法院执行文书涉及正在执行的案件金额合计为8.9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89%。

截至目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计收到相关法院执行文书正在执行及正与金融机构或其他合作方进行谈判的案件金额合计为317.94亿元,其中涉诉担保的金额合计为195.66亿元。公司及部分控股子公司因上述相关纠纷被相关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同日,公司还公告,目前,阳光城及控股子公司对参股公司提供担保实际发生金额为110.15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净资产60.55%。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为其他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实际发生金额为585.08亿元,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为其他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的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实际发生金额为18.52亿元。上述三类担保实际发生金额为713.75亿元,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净资产100%,对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单位担保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

此前4月11日午间阳光城披露,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包含金融机构借款、合作方款项、公开市场相关产品等)本金合计金额448.5亿元,其中:涉及担保事项的已到期未支付债务本金累计209亿元;公开市场方面,境外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金累计10.15亿美元,境内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金累计182.38亿元。

经计算,较之上月,公司4月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金额减少14.08亿元。

阳光城今日公告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另有合计金额约210.95亿元的事项正与金融机构或其他合作方进行谈判,公司将积极协商,同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沟通,力争一揽子解决相关事项,与金融机构及合作方达成一致。

阳光城是在金融红利时代崛起的房企,依靠疯狂加杠杆做规模。其规模快速扩张始于2016年,实现签约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5.07%至462.42亿元。此后的2017年、2018年,阳光城销售额狂奔至915.3亿元和1628.56亿元,按年增长97.94%和77.93%。此后2019年,公司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2110.31亿元,成功迈进“2000亿级”阵营。

不难看到,公司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销售金额由4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跃进”。不过,2016年-2019年阳光城在表面上的净负债率分别高达256.82%、252.43%、183.01%和141.04%,这还不包括其利用永续债和非控股权益隐藏的负债。

2020年8月,“三道红线”的出台终结了房企疯狂加杠杆的金融时代,因杠杆做大的阳光城也败于杠杆。阳光城2月20日晚间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称,“自2021年四季度起,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融资能力大幅度降低。

事实上,2022年2月,阳光城两只美元债未能兑付利息便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阳光城在银行间市场的7只存续债券,以及交易所市场的6只存续债券均触发违约事件。

阳光城在上述回函还透露,公司2022年全年销售金额仍较2021年大幅下降超70%,销售规模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公司的回款规模不及预期,严重影响了公司现金回流。

公司解释称,自2021年初以来,受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行业监管环境、新冠疫情及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控等多项因素的不利影响,房地产市场2022年依然延续下行压力,行业信心处在低位、市场需求和购买力不足。

业绩方面,经公司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归母净亏损80亿元-110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91亿元-121亿元。

阳光城将亏损归结为“因公司销售回款缓慢,相关融资本金使用期限延长,财务费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本化的规定,公司基于谨慎性,按照费用化进行处理。以及基于2023年房地产市场还是以稳定为主,对销售的量价预期持谨慎态度,计提相应存货跌价准备。”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