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ST联创(300343.SZ)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69亿元,归母净利润2,186.22万元,同比增长71.94%。
报告期内,ST联创紧抓新能源产业爆发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深化含氟新材料与聚氨酯双主业布局。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强化成本管控等措施,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与成长韧性。
双主业协同发力
作为公司核心增长极,ST联创含氟新材料业务在"双碳"政策驱动下实现快速发展。2024年,ST联创含氟新材料板块实现营收6.20亿元,占比71.34%,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ST联创凭借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在第四代制冷剂(HFOs)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目前在已形成的万吨级产能基础上,公司还通过技改推行低成本扩产计划,新增的万吨产能也即将竣工,后续根据市场情况逐步释放产能。报告期内,公司着眼于未来,通过与甲烷氯化物厂商的合作有效解决了原材料供应问题;完成四氟丙烯万吨级技改项目,并根据市场情况逐步释放产能,公司表示,随着碳中和政策的不断深化,公司产品将加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除了含氟制冷剂以外,含氟聚合物也是氟化工下游另一重要细分应用领域。目前,ST联创已产业化的含氟聚合物主要是聚偏氟乙烯(PVDF),目前公司PVDF产品已成功进入国内头部电池厂商供应链。受益于新能源车、储能及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锂电级PVDF需求持续攀升。2024年,ST联创山东6000吨/年PVDF及配套11000吨/年R142b联产30000吨152a项目已经完成开工手续,淄博基地1.4万吨/年PVDF全产业链规划全面落地。
此外,作为相对成熟的新材料细分行业,传统聚氨酯产品近几年一直处于“高收入、低毛利”的状态。面对聚氨酯产能过剩、产品高端不足、贸易壁垒加深的挑战,公司紧跟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公司在聚氨酯行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应用优势,以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促进碳中和为根本宗旨,积极探索开发环保节能、资源可再生的聚氨酯产品,推动行业朝着更加环保和绿色的方向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开发的生物基聚氨酯产品已完成小试,即将进入中试阶段。该产品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契合全球减碳趋势,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研发创新构筑护城河
2024年,ST联创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全年研发费用4488.71万元,彰显以技术驱动长期发展的战略定力。公司新增专利23项,累计有效专利达105项,其中3项获国家级奖项。
除此以外,ST联创还与中山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山大学—联创碳中和技术研究院”聚焦固态电解质、高电压锂电池等前沿领域,其中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项目已确定技术路线,目前进入小试阶段,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人才激励与股东回报,ST联创于2025年4月14日宣布拟投入最高1亿元实施股份回购,用于核心团队股权激励,此举进一步传递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推动市值向内在价值回归。
展望2025年,公司表示,未来将利用我国对新能源、环保产业提供战略支持之契机,以公司现有核心工艺技术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整体技术优势,聚焦新能源、环保新材料领域,围绕含氟聚合物及双碳领域相关新材料,沿链聚合,副产品综合利用,实现产业链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