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际旭创(300308.SZ)已经连跌了7个月。
2024年10月:-7.65%;
2024年11月:-11.39%;
2024年12月:-2.54%;
2025年1月:-7.04%
2025年2月:-12.15%
2025年3月:-2.21%
截至2025年4月15日,跌幅18.7%;
过去7个月,中际旭创最大跌幅接近60%。不得不说,从大涨到大跌,中际旭创彻底跌懵了。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全球最大的光模块巨头,中际旭创彻底凉凉了?
跟7个月前比,中际旭创盈利能力依旧强劲,并未恶化。
2024年,中际旭创营业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122.63%;净利润51.7亿元,同比增长137.9%。而且,单拿净利润来说,增速较此前两年明显提速。
不久前,公司披露了第一季度经营业绩。中际旭创预计净利润14亿元-17亿元,同比增长38.71%至68.44%。
很明显,尽管增速较上一年三位数有所下滑,但仍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业绩暴增,公司的估值水平也大幅下降。2023年6月,中际旭创市盈率一度达到80倍,但如今,已经低于20倍,为近五年最低水平。
可能有人提出质疑,这轮股价下跌,跟业绩好坏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因为市场对公司的前景产生了担忧。
具体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替代风险;第二,关税政策引发的海外业务风险。
先说第一个。
市场普遍认为,CPO技术作为光通信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正在对光模块行业产生多维度的冲击和重构。
但事实是,CPO技术对中际旭创属于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属于是“结构性升级”而非“替代性冲击”,且尚未到技术定型阶段。
短期内,不会导致业务大幅下降,对业绩构成冲击;中长期看的话,取决于公司自身突破技术瓶颈和头部芯片公司的生态合作能力。
补充一点,中际旭创作为光模块龙头公司,也始终对包括CPO技术在内的新技术,保持高度敏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股价还会大跌?
我们认为,A股要么对风险视而不见,要么会极大放大对风险的恐惧,导致处于超跌状态。
这么说吧,对中际旭创来说,技术替代的风险始终存在,一直以来公司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但是,广大投资者似乎比公司还要了解技术走势。
至于说DeepSeek等低成本Ai大模型的推出,降低了对高性能GPU的依赖,同时直接削弱了高端光模块的出货预期。我们觉得,更担心这个问题的应该是英伟达。
再来说关税影响。
关于关税影响,中际旭创是这样回应的:
“自加征关税以后,海外客户目前还没有调整任何的需求和订单,也还没有要求改变现有和公司以往达成的贸易条款。”
老实说,关税风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供应链脱钩知易行难,绝非易事。
事实上,公司有这么几种应对方法:
第一,积极申请关税豁免;第二,只要美国不是对全球征收高额关税,那么产线就可以转移,比如说转至泰国;第三,关税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甚至说变化的速度超出大家预期,谁也没法预测一年甚至是一个月后的关税走势。
从这个角度说,关税风险导致公司估值承压,那么反过来,一旦关税风险减缓或者消失的话,会不会迎来估值的大幅修复?
当然,财务层面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截至2024年3季度末,中际旭创的短期借款达到了10.53亿元,飙升了差不多20倍,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也达到了9.3亿元,差不多同比翻倍;另外,应收账款达到了47.09亿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大幅提高。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
总之一句话,在中际旭创自己看来,公司跟半年前或者说一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盈利能力还在变强,但是,在资本市场眼里,中际旭创却从曾经的“香饽饽”变成“满是风险的一家公司”。
这或许也是A股市场,最大的弊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