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股被口诛笔伐,由于超募、高价、高市盈率等问题,导致上市即巅峰,一众股民被割韭菜。
但是嘴上说着不给新股高位站岗,怎么出现了叛徒?
C惠柏(301555.SZ)是昨天刚上市的一只新股,上市首日大涨199%。然而次日,也就是今天,盘中一度大跌超14%,收盘收跌9%。
中签者赚得盆满钵满,一签到手2、3万,第一天买入的股民却成为悲剧,昨天买入的12亿资金尽数被闷。
从龙虎榜看,买五是清一色的东财拉萨天团,合计买入近9000万,而这个席位就是著名的散户大本营。而卖方呢,两大机构直接抛售超1400万。
显而易见,散户给打新的机构充当高位接盘侠了。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情绪真割裂。
现在网络上对于ipo的戾气很重,但我们无可否认,即便顶着“双高”上市,打新效应依然不错。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到10月31日,今年沪深两市共上市212家公司,破发的仅35家。只要打新,83%的概率能赚钱,且新股首日平均涨幅超50%,其中不乏有些特别暴利,比如盟固利(301487.SZ)上市首日翻17倍。
换作是你,打不打?这也是一边股民骂骂咧咧,一边打新依然热情的原因。
不过,新股只对打新人友好,对炒新的人十分恶劣。
还有另外一组数据。
在212家新股中,绝大部分上市即巅峰,有170家相较于首日收盘价是下跌的,109家跌幅超过20%,10家已经腰斩。只要炒新,有80%的概率会亏钱,其中,又有一半的概率亏损幅度达20%。
所以,为什么这群人还要主动买套?
之前,某私募大佬说的一段话,虽然被喷到删帖,但道出本质。
大致意思是,为什么要喷打新,打新如果能无脑赚钱,谁还会在意该股的基本面和估值?能赚就打,不能赚就少打、精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策略。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上市后有资金会在这么高价格去接?如果二级市场没人接,没人炒新,亏上几个票,自然没人打。
现在是因果关系搞反了。
源源不断的,不长记性的接盘侠,多高的货,都去接,亏了下次还敢,那又怎能把价格打下去?ipo报高价者有错,可是一再前赴后继为高位接盘的人难道没有错吗?
今天在惠柏新材暴跌背景下,估值依然高达90倍。一个风电上游公司,毛利率只有10%多一点,竟然能有这么高估值,未来要用多少向下空间去消化?
其实它之前是家新三板公司,2015年挂牌,2021年停牌,着手转板的事。没想到来到大A,市值从20亿飙到60亿。果然是环境改变人生,位置决定身价。
可这两年营收没啥长进,22年利润比21年还少。
具体表现在,2020-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14.32、16.89、17.75亿,净利润分别为0.56、0.67、0.64亿。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0.3亿,同比降26.48%;净利0.46亿,同比增8.59%。
关键呐,经营现金流长期为负。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为-0.19、-1.03、-1.45、-2.49亿,分别同比下降-116.90%、-440.99%、-41.17%、-101.53%。可想而知,公司的应收账款压力该多大。2023年前三季度应收账款高达8.88亿,占营收比重的86%。看到没,就算挣钱也揣不进口袋。
所以,从2021年新三板到如今创业板,一个基本面并没有长进的公司,却能超募近2亿,市值翻两倍,估值90倍。
谁造成的这种局面,不仅是机构,也有散户的推波助澜啊。把它炒高了,跌了又去骂它,又是什么道理呢?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