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解读】大手笔杉杉股份拟12.8亿欧元在芬兰投建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古东管家

杉杉股份

发布时间:

2023-09-27 19:11:29

泡财经APP

泡财经获悉,9月27日晚间,杉杉股份(600884.SH)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同意下属子公司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芬兰设立项目公司并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不超过12.8亿欧元。本项目分两期建设,两期项目产能规划各5万吨/年,建设周期预计各24个月。

以今日汇率1欧元7.7303元人民币来计,此次投建项目总投资金额为98.948亿元人民币,占杉杉股份2022年营收总额217.02亿元的45.6%。截至2023年中期,公司拥有货币资金43.05亿元,仅为项目总投资额的43.51%,预计会对公司资金链造成较大压力。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首次效率、循环等主要性能,在动力电池成本中占比不超过15%。负极材料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目前,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以及韩国。根据GGII数据,我国在负极材料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4%提高到2021年的75.8%。从全球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前十大负极材料厂商中国有7家,分别为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凯金能源、尚太科技、中科电气、翔丰华。

杉杉股份专注于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的发展,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亦是是全球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龙头。公司在2021年通过收购LG化学LCD偏光片业务成为全球偏光片龙头。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3年上半年,公司人造石墨产量占比蝉联行业第一。

据其2023年中报,目前,公司已经完成约70万吨石墨类负极材料的产能战略布局,包括内蒙古、四川、云南三个产能分别为10万吨(已投产)、20万吨、30万吨的一体化基地。此外,为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公司正积极探索推进海外产能布局。

杉杉股份今日公告称,此次投建项目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公司完善海外产能布局,强化全球一体化产能规模优势,有效满足下游客户配套需求和海外市场拓展需要,有利于公司拓展国际市场,持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并进一步巩固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与全球主流锂电池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CATL、LGES、ATL、比亚迪、孚能、欣旺达、冠宇、Ultiumcells LLC.、亿纬、力神、SDI等国内外主流的电池企业。

根据GGII数据,2016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1.8万吨,2021年出货量已达到72 万吨,复合增长率高达43.58%,成为了负极材料的主要产出国。2022年,我国负极材料市场依然延续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全年负极材料出货量达137万吨,同比增长达90%。未来几年中国负极材料市场仍将以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的72万吨增加到2025年的280万吨。

另据EV Tank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331.7万吨和863.4万吨,9成以上产自中国。未来三年国内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9.65%。

不过,当前公司业绩承压。2023年上半年,杉杉股份实现营收94.68亿元,同比下降12.11%;归母净利润10.13亿元,同比下降39.0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88亿元,同比下降58.62%。

据其2023年中报,受行业高景气影响,近几年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随着行业新增产能的释放,2023年以来负极材料行业呈现阶段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放缓,下游电池企业普遍采取阶段的去库存或低库存策略,叠加上游原材料和石墨化加工价格快速下滑,多发因素共振导致负极材料价格在2023年上半年同比显著下滑,行业盈利空间缩窄。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