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代表市场活跃资金的融资融券余额持续攀升,9月份的新开两融账户数更是同比大幅增长288%。(资料来源于:中国基金报,2025.10.19)
这并非孤立的数据,而是与市场多个维度的表现形成了共振。伴随而来的是,A股新开户数创下年内次高,三季度日均成交额也实现了同比显著增长。
这种业务层面的活跃态势,可能已经开始转化为上市券商的业绩——据多家券商研究机构分析,上市券商预计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以上资料均来源:证券日报之声,2025.10.14)
那么,在这场由基本面驱动的浪潮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投资逻辑?
三重动力
驱动业绩的深层逻辑
本轮券商业绩的预期向好,其背后或是政策、资金、内生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面:“活跃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
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到政治局会议,国家多次强调“活跃资本市场”、“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被提升至新的高度。其中中央汇金作为“压舱石”发挥关键作用,鼓励分红回购(2024年至今分红回购金额累计超4万亿)、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场等举措,为行业发展营造了积极的政策环境。(资料来源于:华泰证券,2025.10.15)
资金面: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趋势
在近年来利率逐步走低的背景下,机构与居民资金开始寻求新的配置方向。数据显示,年初以来股票型基金规模增长1.1万亿,券商客户保证金二季度末较年初增长9%,均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资金向资本市场集中的趋势。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入口”和“服务商”,是承接这部分资金的直接参与者。(资料来源于:华泰证券,2025.10.15)
基本面:业务结构优化,摆脱“靠天吃饭”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轮业绩增长预期,并不仅依赖于市场行情的周期性反弹,也包含了业务结构从“高波动周期”向“稳健成长”转变的阶段性成果。以财富管理、机构业务为代表的“抗周期”收费型业务占比稳步提升,正帮助券商增强经营韧性,成长属性逐步显现,有望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困境。(资料来源于:证券日报之声,2025.10.14)
“剪刀差”显现
业绩与估值的“错配”
值得市场关注的是,当前较强的基本面预期与近期板块的市场表现形成了一定的“温差”,这种“剪刀差”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观察。
维度一:从业绩与估值的角度看,存在“高增长预期”与“低估值”的错配。
尽管业绩预期亮眼,但券商板块的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位置。数据显示,板块市净率在1.5倍左右,这与当前预期的业绩增速不是很匹配。这种背离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市场对券商“强周期”属性的传统认知偏见,从而可能忽视了其业务结构优化带来的成长潜力。(资料来源于:证券日报之声,2025.10.14)
维度二:从机构配置的角度看,也印证了板块“温度”不高。
与此同时,机构的配置现状也反映出市场的低关注度。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主动偏股基金对券商的配置比例仅0.64%,仍处低位。从估值历史看,2018年以来的行情中,A股大券商/中小券商PB(LF)均值分别1.4x-2.0x/1.6x-2.3x,而当前1.57x/1.78x,或仍相对具备一定的潜力。(资料来源于:华泰证券,2025.10.15)
综合来看,在政策、资金和业绩等多重积极因素下,券商板块或正迎来战略性机会。随着业绩的持续兑现,券商板块有望迎来“价值重估”,其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当然,投资者也需注意相关风险,例如政策支持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及预期等,都可能对板块的修复进程带来影响。(观点来源:华泰证券,2025.10.15)
如何看待
“价值重估”的机遇
面对相对明确的基本面趋势和预期差,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把握?
精准判断个股优劣,并承受单一标的在市场调整中的高波动风险,对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易事。具体而言,当前不同券商的业务结构存在差异,有的在财富管理领域见长,有的在机构业务方面领先;同时,龙头券商与中小特色券商也各具优势,这都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的选股难度。
面对这种情况,对于希望捕捉板块性机遇的投资者而言,借道相关指数工具,或许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该指数的设计思路便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便捷捕捉行业整体表现的思路。通过这种一篮子的指数化投资方式,投资者可以较好地避免个股选择的难题,转而聚焦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南南认为在政策、资金、业绩预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市场估值相对处于低位时,券商板块或具备“周期与成长共舞”的配置价值,或可考虑关注一下。面对这样的趋势,善用专业化的指数工具,或许是普通投资者捕捉行业机遇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