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AI浪潮下的恒生科技,新经济的“核心引擎”

发布时间:

2025-10-22 10:14:33

泡财经APP

近期,港股科技板块的热潮颇为亮眼。多家龙头科技股携手走强,在市场上营造了久违的热度。这轮上涨,犹如一束“聚光灯”,让恒生科技指数再次回到了舞台中央。


穿越短期市场情绪的波动迷雾,现在或许是一个重新审视和深度剖析该指数的恰当时机。


为何科技的热潮总能引领市场的热点?而恒生科技所依存的长期核心价值,是否依然坚实,甚至在孕育新的动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天时”与“地利”两个维度,即宏观风向产业内核,来进行系统的梳理。


“天时”

宏观风向与资金流向


任何资产的价值发现,都离不开宏观环境与资金流向的配合。对于恒生科技指数而言,其“天时”正在悄然显现。


首先,全球资本的“再校准”。


随着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国际投行的观点也随之转变。近期国际知名投行发声,将全球股市评级调升至“有吸引力”,其中包含中国市场。报告指出的核心支撑因素之一,便是人工智能(AI)领域持续加码的资本支出有望提升生产率。


其特别强调,AI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浪潮强化了对可持续资本开支周期的信心,这一趋势将在未来6-12个月利好风险资产表现,而中国科技股作为AI应用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望受益。这种来自全球资本的视角转变,为恒生科技指数中的龙头企业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外部宏观背景。(以上资料均来源:财联社,2025.10.20)


其次,南下资金的“话语权”。


如果说外资的转向是风向标,那么南下资金的持续流入则是更坚实的助力。我们观察到,港股通南下资金正日益成为港股市场的主导力量。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在港股的投资市值已达9002.6亿元,远超前期高点;同时,2025年以来的港股通净流入规模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清晰地表明,熟悉国内产业基本面的南下资金,正在“争相投票”,在相对低估的区间持续吸纳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核心资产,“内资定价权”的趋势日益凸显。(数据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全球策略团队整理)


最后,估值差异的“吸引力”。


资金的流动背后,是对“价值洼地”的本能追逐。在经历长期调整后,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性价比或许变得具备一定吸引力。


从横向对比看,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PE)约为23.73,而A股对标的创业板指市盈率约为43.65,前者较后者存在约46%的“折价”。(数据来源:Wind,2025.09.22)


从纵向看,截至2025年9月9日恒生沪港通AH股溢价指数显示A股较H股溢价从2025年年初40%回落至20%区间,显示A/H股之间的价差正在收敛,港股或正处于价值重估阶段。(数据来源:Wind,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全球策略团队整理)


“地利”

AI浪潮与产业内核


如果说宏观与资金流构筑了“天时”,那么指数本身的产业内核与时代机遇,则是其成长的“地利”。恒生科技指数的价值,正被AI浪潮和“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趋势重新定义。


其一,AI浪潮的“核心引擎”。


本轮科技热潮的核心驱动力,无疑是AI。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恰恰处在这场浪潮的风暴中心。


从需求端看,AI应用在中国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突破5.15亿,较2024年末增长2.66亿,半年内实现翻番。尤为关键的是,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资料来源:财联社,2025.10.20)


这意味着,中国AI应用市场爆发的巨大红利,可能将主要由本土科技巨头承接。


从供给端看,这些巨头不仅是AI的“应用者”,更是“建设者”。一方面,它们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例如,国内某云计算公司自主研发的计算池化解决方案成功入选顶级学术会议SOSP 2025,该方案直指AI模型服务中GPU资源浪费的痛点,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关键支撑。(资料来源:财联社,2025.10.20)


另一方面,恒生科技指数中的中国互联网龙头企业,是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的主要建设者和拥有者”。它们掌握着算力、模型和数据,构成了中国AI产业的基础设施。在这场变革中,它们或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其二,“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缩影”。


将视野拉得更广,恒生科技指数的价值已远不止于“互联网平台”。它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观察恒生科技指数的行业分布,可以发现其结构已高度多元化:指数不仅包括软件服务(24.4%),还涵盖了可选消费(25.8%)、硬件(14.4%)、汽车(14.1%)以及半导体(9.7%)等关键领域。(数据来源:恒生指数公司,截至2025年9月26日,分类为Wind二级行业分类,根据指数公司的编制方案,成分股可能有所调整,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该指数追踪经筛选后最大30间于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有望成为一个反映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趋势的“产业缩影”。(资料来源:恒生指数公司,Wind,截至2025.10.14,根据指数公司的编制方案,成分股可能有所调整)


如何拥抱

新经济的“核心资产池”


综上所述,近期恒生科技指数的亮眼表现,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或是“天时”与“地利”共同作用的结果。


“天时”,在于全球资本对AI的价值重估、南下资金话语权的增强,以及估值“洼地”所带来的吸引力;“地利”,则在于指数成分股或许既是AI浪潮的“核心引擎”,又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缩影”。


在两大因素的共振下,恒生科技指数作为中国新经济“资产池”的长期价值,有望迎来重要的重估窗口期。它不仅是中国科技产业的“晴雨表”,更是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红利的便捷途径之一。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