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2025年就剩最后一个多月了,不少南粉留言问:“近期市场波动大,手里的资金怎么才能稳一点?”
说到求稳,之前和大家聊过的港股通央企红利资产,或许是一个值得留意的方向。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年末这个时点,我们可以多关注这类资产,它们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我们留意的投资机会。
01
为何要关注红利资产?
有经验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每到四季度或临近年底时,市场上聊“高股息”“红利策略”的声音就会变多。
这背后其实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
从相对收益来看,年末往往是价值风格相对占优的时段之一,而且这个规律在港股能看到。

数据来源:wind,采用全收益指数,样本区间为20210101-20250930,历史区间为指数基日至20250930,历史数据不代表基金业绩,也不预示未来。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资金要“避风”。到了年底,一方面处于业绩空窗期、市场缺乏一定的确定性博弈线索,另一方面年末资金流动性通常偏紧,部分资金避险需求滋生。这时候,大家的操作风格会趋于保守,更愿意把资金配置到那些业绩稳定、波动小、能提供确定性现金流的资产上。
通俗点说,就是大家辛苦忙碌了一年,不想在最后关头翻车。而高股息、高分红的红利股,就像是一个“避风港”,自然就受到了青睐。
二是估值要“切换”。年底也是机构为明年布局的关键期,大家会提前评估明年哪些行业的增长更有确定性。那些常年稳定盈利、能持续派发股息的央企(比如公用事业、能源、电信等),它们的盈利预测更清晰、估值也更低,就像是 “估值洼地”,安全边际更高。低估值、盈利确定性高的价值风格,大概率会有相对更好的表现。
从今年的情况看,前期科技成长板块快速超涨,国庆节前价值风格相对于成长风格的偏离度,已经显著低于历史中枢,这种状态和2024年10月初、11月初的极端情况类似。而节后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反复,相对稳健的价值风格已显现回暖迹象。
说到红利资产,A 股有,港股也有。那咱们今天重点聊得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它到底好在哪?
02
港股通央企红利有何优势?
它身上其实有几个很特别的标签。
第一,身份的独特性:“央企”+“港股通”。它的成分股都是“央企”,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经营上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央企在能源、电信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竞争格局稳定,盈利抗周期性强,违约风险低,分红可持续性或许也更强。
数据显示,高分红的央国企在第二年继续维持高分红的比例能达到 75%,高分红持续性凸显。

数据来源:wind,南方基金,历史表现不预示,不代表基金业绩。
同时,这些成分股还都是“港股通”标的,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渠道就能方便投资,不用额外开通港股账户。
第二,股息率亮眼,分红增长或有保障。Wind数据统计,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当前的股息率为5.94%,高于A股主流红利指数股息率。主要原因是港股普遍分红比例更高,而且同一公司的 H 股股价通常比 A 股低,也就是常说的 “港股折价”,这就变相提升了股息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04,历史表现不预示,不代表基金业绩。
第三,行业分布聚焦“经济压舱石”,弱化金融地产依赖。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和传统红利指数有个显著不同:多数A股红利指数(比如中证红利低波)、港股红利指数(比如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恒生港股通高股息),往往重仓金融股(银行、保险)或地产股。
但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明确限制了金融地产的占比,更聚焦实体产业龙头。
总的来说,港股通央企红利资产与A股的成长股、周期股走势相关性较低,将它们搭配起来,就像组建一支力求攻守兼备的篮球队。
A股中的成长股好比“前锋”,冲劲足、弹性大,负责捕捉高收益机会;而港股通央企红利资产则更像“中锋”和“后卫”,立足稳健、守好阵地,既有望提供持续的“得分”(也就是稳定的股息),也力求在市场波动时稳住节奏。
这样的配置,或有助于让我们整体的投资“队伍”更加均衡,走得更远。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