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只有一种,但真相的背后却混沌不清。
对港股来说,每年的3月31日是上市房企发布年报的最后期限。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包括中国恒大(HK3333)、融创中国(HK1918)、世茂集团(HK0813)、佳兆业集团(HK1613)、富力地产(HK2777)在内的多家知名地产公司“集体失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3家港股上市公司因延发年报而停牌!

以融创为例。
融创的年报之所以难产,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杭州、天津、青岛及香港地区等快递停运,以及员工被隔离,导致函证确认程序延缓;另一方面则是存在流动性压力,公司存在与债权人沟通解决方案,同时境内公开债展期也对财报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简单来说,既有疫情的影响因素,也有公司自身的财务流动性压力!
另外,从前三个月的销售情况来看,也坐实了公司正面临的这种危机。
融创中国今年1-3月份销售金额为724亿元,同比下降37.3%;世茂集团1-3月销售金额为221.1亿元,同比下降67.4%;阳光城1-3月销售金额为139.6亿元,同比下降71.3%。根据中指院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62.6亿元,同比下降47.2%;权益销售面积均值为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1%。
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因销售金额大幅下滑,导致现金流收入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因逾期项目增多、评级下滑、金融机构拒绝继续融资,导致商票大面积违约。房地产行业的冬天究竟有多冷,可想而知!
重点说说世贸集团。
3月31日,世茂集团称由于公司位于上海的总部大楼被防疫封控,以及参与准备程序的集团部分员工正处于防疫隔离期,导致公司延期披露年报。不过,据相关报道,截至3月30日,普华永道已经辞任世茂集团的年报审计工作。而在此之前,世茂集团与普华永道已经开展了17个年度的合作。
3月3日,上海票交所公布数据,近几个月一直在“卖卖卖”的世茂集团,在全国竟然有24个公司出现商票持续逾期,排在所有房企首位。3月19日,世茂集团将有一笔9.5亿元的公司债到期;7月,又将有一笔近10亿美元的美元债到期,境内境外债权金额合计超过600亿元。
截至2021年6月底,世茂集团表内负债已经超过4600亿元。不过,公司更大的麻烦可能发生在表外。根据瑞银的报告估算,世茂集团的表外负债约为1200亿元。
不过,尽管房地产行业“很冷”,但相关公司的股价却不断上涨。
以“房地产管理与开发”(HK871068)为例,过去半个月时间,该板块距离底部反弹约17.7%。具体来说,万科企业反弹约61.3%,碧桂园反弹约90.1%,绿城中国反弹约84%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尽管过去一个半月整个房地产板块指数有所恢复,但其实分化相当明显,以碧桂园(HK2007)、万科(HK2202)、绿城(HK3900)为代表经营比较稳健、有资金支持的大房企反弹更为明显。究其原因,监管层要求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提供金融支持,且不计入“三道红线”,而这些企业便是参与并购的主力军。
当然,重点还不止于此。
4月2日,浙江衢州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放开楼市限售限购政策的城市;4月2日,秦皇岛成为河北第一个全面废止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城市。此外,福州、郑州、秦皇岛等地也取消限购,大连全面放开落户,东莞取消新房限价。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国已经有60个城市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和发放购房补贴等。

3月29日,深圳住建局回应“二手房参考价将上调3%-5%”,称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并于近期公布;4月4日,广州也传出消息,称广州南沙4月中旬将迎来包括但不限于限购政策、再次开放人才政策等等。

也就是说,尽管房地产相关公司一季度数据很差,但市场预期随着限购限售以及人才政策的放松,房地产行业会趋于回暖。而且,在这个回暖的过程中,龙头公司将率先获益。
这便是当下冰火两重天的楼市!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