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僵尸公司」,指的是那些看似还在运营,其实已经几乎人去楼空的公司,而今天的主角ST爱康,就是一家典型的「僵尸上市公司」。
办公室里空无一人,电脑被搬空,现场除了几把破椅子,什么都没剩下。至于湖州、赣州、舟山的生产基地,也发布了停产三个月的通知,而苏州工厂则更绝,直接放假七个月。
这家公司最近唯一有动静的,就是股价,连续28个跌停板,近28万股民深陷其中。卖盘挂单无果,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证监会最终看不下去了,准备对ST爱康及其实控人邹承慧立案调查。
说起邹承慧,曾经也算个人物,他从湖南大学毕业后,经历了银行和铝材企业的历练,最终在2005年创办了爱康科技。早期,爱康凭借着与日本住友电气的合作迅速崛起,在太阳能铝材边框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
零八金融危机时,公司面临资金压力,邹承慧决定引入投资。尽管当时与雷曼兄弟的谈判因后者破产而终止,但邹承慧迅速转向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成功获得7800万元投资,并在2011年成功上市,募资8亿元。
不过上市后的爱康科技,并没有专注于主营业务,而是通过各种炒作和定增手段,不断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公司利润从上市前的盈利近2亿迅速转亏。然而,邹承慧通过定增再次募资10亿,随后又从市场上筹得38亿。
短短几年间,邹承慧通过炒作热点概念,如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等,吸引投资者关注,但这些项目大多昙花一现。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21年宣布进军异质结电池。这一技术号称比传统光伏组件效率更高,爱康的股价一度飙升,但实际业务其实毫无起色,依靠这套玩法,邹承慧还成功登上了富豪榜。
与此同时,邹承慧也在逐步掏空爱康科技。在炒高股价后,他通过减持股权套现,几年内套现25亿元,将持股比例从43%降至6%,而剩余的股权呢,则高位质押换钱,最终被拍卖掉了。
除了明面上减持套现,邹承慧还通过供应商占用公司资金,仅2018年和2019年就分别占用18亿和20亿元。同时他还利用公司对外担保,总额高达90亿,是净资产的3倍多,担保对象多为自己持股的公司。为了榨干最后一滴油水,邹承慧甚至在公司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工资提高到了137万。
于是,在经过邹承慧一系列操作,把公司吃干抹净后,今天的ST爱康已经成为了一具「僵尸」,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血汗钱。
从创业草莽到资本蛀虫,邹承慧的转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资本市场上,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光环,更要警惕背后的风险。
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严惩违法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投资者也要提高风险意识,不盲目跟风,理性投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