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高速上撞到了施工路段的水泥桩,随后起火燃烧,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
这起惨烈的事故,瞬间将小米汽车和雷军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一路狂飙的小米,不得不面对一次严峻的挑战。
雷军的个人IP帝国堪称商业奇迹,抖音4500万粉丝,同款夹克秒售罄,甚至连鬼畜神曲《Are You OK》,都能登上华语金曲榜。这种将企业家偶像化的运营策略,让小米SU7首年交付量13.7万辆,相当于「蔚小理」苦熬8年才达到的成绩。
但流量经济的残酷在于,造神的速度有多快,反噬的烈度就有多强。
对比2018年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事故,马斯克亲赴受害者家中道歉,而雷军却沉默了72小时。
这三天里,雷军的微博评论区彻底沦陷。更棘手的是,部分狂热米粉的护主言论,将事故归咎于死者自身问题,进一步激化了舆论对立。
对小米汽车和雷军而言,眼下无疑是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3月份交付量超过29000辆,雷军此前还上调了交付目标,然而事故发生后,投资者用脚投票,小米股价连续下跌,几天蒸发了超700亿港元。
小米计划4月发布的YU7汽车,其前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雷军靠个人IP为小米汽车带来了巨大流量,但如今也面临着被流量反噬的风险。过度依赖个人形象的营销模式,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声誉紧密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因事故引发关注。
此前,小米SU7 Ultra就多次出现事故,包括高速过弯失控、与电瓶车相撞等,事故中车辆时速往往较高,这不禁让人反思,小米对SU7 Ultra性能的大力炒作,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忽视了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尽管小米配套推出了「精英驾驶培训课程」,但相比铺天盖地的性能营销,其影响力微乎其微。
而且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智能化是焦点所在,车企们纷纷推出自家的智驾系统,宣传中不乏「巨资研发」、「智驾普惠」等噱头。
但实际情况是,车企往往用顶配车型做营销,而市场上销量主力却是智驾低配款。
以小米SU7为例,发布会上雷军主要强调高阶系统的优势,模糊了高低阶的区别,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而且,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多为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但在宣传中这一界限常常被淡化。
此次小米SU7事故,或许会成为行业的一个转折点,促使车企重新审视智驾系统的宣传,思考如何平衡智能化发展与用户安全。
雷军和小米如今站在了十字路口。
对于雷军而言,他必须认真考虑调整营销战略,将用户安全放在首位,降低个人IP与企业品牌的过度绑定,让消费者的信任回归到产品本身。
狂飙的小米,是时候减减速了,只有放慢脚步,夯实基础,未来才能稳健前行。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