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深康佳A突然涨停,市值突破百亿。这波反常行情的源头,是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华侨城集团,变更为「其他央企集团」。
这场股权变更看似平常,实则是华侨城又一次割肉求生的无奈之举。
深康佳A对华侨城意味着什么?
它是华侨城旗下除主体企业华侨城A外,营收和市值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2015年,华侨城经过超过100次人事变动,才终于由刘凤喜掌舵康佳董事局,真正掌握了这家企业的话语权。
戏剧性的是,去年8月刘凤喜辞任后,华侨城又开始着手剥离康佳相关资产,这种来之不易,又无奈抛弃的反差,折射出华侨城当前面临的深层困境。
康佳堪称跨界失败的典型案例。
当年,它是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前五、全球前十的「彩电大王」,却在华侨城入主后开始节节败退。
2017年,康佳将深圳总部厂区城市更新项目,以70亿卖给龙光集团后,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跨界运动。从产业投资基金到多媒体业务公司,从智能终端到产业综合体,康佳在「产城融合」的大旗下四处出击。
然而,这些多为公寓、商铺的商业地产项目,在房地产寒冬中首当其冲,将康佳拖入连续亏损的泥潭。
但康佳可能还不是华侨城最大的问题。
根据最新财报,华侨城A去年亏损86亿,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60亿,创下文旅行业亏损纪录。
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商业模式正在土崩瓦解。
细看华侨城的业务构成,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虽然华侨城A拥有27家景区、26家酒店、5个文商旅综合体、和1家旅行社,去年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主题乐园集团,但文旅业务在其营收体系中,实际占比少得可怜。
华侨城通过巧妙的财务划分,将与文旅项目打包的地块收入计入「旅游综合行业」,使得其房地产业务占比高达85%以上。
于是,当房地产行业进入整体下行区间后,华侨城的根基便开始动摇,公司也启动了清仓大甩卖。
在这份长长的甩卖清单上,既有上海宝格丽酒店、深圳艾美酒店等星级物业,也有西安曲江新区太平坊、成都安仁古镇等文旅项目。而且由于多地项目面临停工风险,不少地块也被政府收回。
更令人担忧的是,南京华侨城、温州华侨城等子公司已多次成为被执行人。
这些迹象如果出现在民营企业,恐怕早就会被视为暴雷,但凭借独特的身份,华侨城仍能获得3.6%的低息贷款。
只是这种特权延缓了危机爆发,却也掩盖了转型的紧迫性。
当下华侨城站在十字路口,向左是彻底转向轻资产,成为真正的文旅运营商,向右是等待地产回暖,继续饮鸩止渴。
前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后者则是慢性自杀。
对华侨城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卖掉多少资产,缩减多少规模,而是在去地产化后,如何创造可持续的现金流。
这个问题,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留给华侨城试错的机会,确实也不多了。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