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过了几天的发酵之后,9月15日,西贝终于发布致歉信。
承诺在10月1日前完成9项调整,且后续还会推进其他整改。
为什么此前坚决不服的贾总,最后还是低了头?
这场闹剧背后,西贝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难道就是有没有预制菜吗?
西贝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彻底搞错了三件事。
第一,搞错了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东西。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了现炒的钱,吃到了工厂货的味道。
如果西贝从一开始,就公示哪道菜是预制的,预制到什么程度,写得明明白白。
消费者心里有数,自然不会有怨言。
但西贝没有这样做。
羊排保质期24个月,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海鲈鱼的配料表,记者念了半分钟。
普通人理解的餐厅,是厨师现场烹饪,食材新鲜。
结果你告诉我这些东西能放两年,这跟超市里的速冻食品有什么区别?
关键是,西贝的价格可不便宜,人均消费上百。
在这个价位上,消费者的期待自然更高。
第二,搞错了危机公关的基本逻辑。
西贝老板贾国龙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
先是高调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结果媒体一进去,什么问题都暴露了。
员工用漏勺通下水道的视频一出来,西贝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瞬间崩塌。
更离谱的是,仅仅两天后,西贝就宣布暂停后厨参观。
理由是影响正常运营,这于事无补不说,还加重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最致命的是贾总在群里的那段话。
前半段道歉,表示自己的应对方式有错,后半段却骂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
这种精分式表态,让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真实态度,表面服软,内心不服。
第三,搞错了时代的游戏规则。
这已经不是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每一条差评都可能引发雪崩。
罗永浩背后站着的,不只是他的粉丝,更是所有对餐饮行业现状不满的消费者。
当贾总选择和罗永浩硬刚的那一刻,他其实是在和整个消费者群体对抗。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暴露了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问题。
按照国家六部门的定义,中央厨房的产品不算预制菜。
但在消费者朴素的理解里,不是现场制作的就是预制菜。
这种认知鸿沟,才是矛盾的根源。
说到底,餐饮行业的本质是服务业。
核心竞争力不是谁的公关做得好,而是谁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西贝有近400家门店,17000名员工,这本该是个受人尊敬的民族品牌。
但当贾总选择用傲慢代替诚意,用对抗代替沟通的时候,西贝就已经输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消费者的钱包,就是餐饮企业的生命线。
信任一旦崩塌,再大的品牌也撑不了多久。
希望西贝这次栽的跟头,能给所有同行敲响警钟。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