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进入季报期,这两天拉了下数据,我发现嘉实的中生代们都很不错。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近一年来,嘉实基金管理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有超过30只收益超过50%。
仔细看这些产品,嘉实这些年确实涌现出很多不错的中生代。比如管理嘉实信息产业的李涛、嘉实制造升级的孟夏、嘉实绿色主题的蔡丞丰、嘉实科技创新的王贵重、嘉实创新先锋的彭民、嘉实匠心严选的杨欢、嘉实港股互联网的王鑫晨、嘉实全球产业升级的陈俊杰等等。
这和其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有很大关系,也和嘉实基金一直重视的传帮带有关。
“老师傅”带“新徒弟”,这其实是很多传统行业人才培养的惯用方式。目前,嘉实基金的投研团队近300人,其中基金经理超过100位,基金经理年限中4年以上占比最多,其次是3~4年,最长的从业年限已超过15年。不难看出,嘉实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老中新”人才梯队。
在嘉实基金平台化、一体化投研体系下,嘉实投研文化在代际更迭中保持活力,最终锻造出一支既能把握当下市场机遇、又能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梯队化投研力量。
在“传帮带”机制下,资深投资经理将多年积累的对市场的洞察、风险把控经验逐步传递给中生代力量。而中生代基金经理在接过产品管理“接力棒”前,早已在嘉实投研体系内完成了长期历练。
梯队建设成果如何,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方式。放眼从三年和五年维度看,嘉实基金展现了穿越周期的投研韧性——多只产品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均表现出彩,尤其在科技这一传统优势领域,更凸显出长中短期业绩的阶梯式进阶与协同效应。而经过“传帮带”机制的系统培养,嘉实基金的中生代力量已从“成长”走向“成熟”,成为嘉实基金管理产品、创造收益的重要担当。
比如前面刚提到过的管理嘉实信息产业的李涛,紧扣数字经济与国产替代主线,挖掘高成长性科技标的;管理嘉实制造升级的孟夏,以全球产业链视角布局高端制造,优选具备技术壁垒的细分龙头;管理嘉实创新先锋的彭民,聚焦"硬科技+创新应用"双轮驱动,构建攻守兼备的组合;管理嘉实匠心严选的杨欢,聚焦成长行业,通过均衡配置与动态调整,在力争控制回撤的同时实现稳健增值;管理全球产业升级的陈俊杰则擅长全市场挖掘半导体等先锋产业机会。
其实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人才梯队建设都是长期发展、交付价值的关键。在公募行业,基金经理的培养和成长更为不易,一位新人要从研究员走上基金经理岗位需要很长的路。我记得几年前就听说,嘉实的研究员要上岗为基金经理,至少需要4年的沉淀研究“冷板凳”。这可能是一个估算的数,但能看出来人才成长所必要的过程。
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到:
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这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的重要一环。包括嘉实基金在内的公募基金,正用其特有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其各自的人才竞争力。当然,所有公司所努力的,都是为投资者的获得感增益,通过产业价值的发现形成投资者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