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业或重现周期反转,奇富科技是否迎来新拐点?

发布时间:

2025-11-27 18:08:10

来源:格隆汇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新周期。

从奇富科技等龙头公司的业绩指引来看,接下来的第四季度,可能是“最难一季”。

不过,当利空已知的情况下,反而是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这一轮监管驱动的结构性调整,会复制2017-2020年的反转状况吗?现在去抄底,是在接一把“掉下来的刀”,还是在一个行业拐点附近捡筹码?

一、监管是“清场”,不是需求坍塌

本轮监管的核心,不是简单把行业规模“打下来”,而是把原本依赖高利率、高风险客群的粗放模式,倒逼向以风控能力、资金议价力和科技能力为核心的精细化经营。

这直接带来的效果是“抽贷效应”。

比如奇富科技的3Q25数据:首日逾期率从5.1%抬升至5.5%,30天回款率从87.3%降至85.7%,C-M2从0.64%抬升到0.79%。华泰在报告中指出,行业内原本存在“借新还旧”和“多头借贷”的现象,资金供给下降会产生类似“抽贷”的效果。换句话说,风险表征上恶化更多是“存量结构的被动出清”,而不是新增业务质量的变动。

这一点也在财报中体现得十分直观:新放款风险先行指标的FPD7在9月已经较8月出现回落。风险拐点已先出现在“新增段”,只是需要时间由新增传导到整体资产组合。

另外,公司为这一轮调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奇富科技的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达了信心,公司Q3风险承担贷款新增拨备约25.8亿元,略高于Q2的25.0亿元,即便风险承担贷款余额环比有所下降;拨备计提比例进一步提升至历史高位,拨备覆盖率维持在约613%的水平,接近历史高位。公司资金端依然非常稳健,Q3平均资金成本维持在历史低位、环比持平,ABS发行规模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29%,前三季度累计ABS发行规模达189亿元,同比增长41%。

监管对竞争格局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管理层在业绩沟通会中披露,自新规发布以来,高定价市场的新放款规模收缩了2/3以上,大量小平台难以为继,正在逐步退出市场,留下来的平台规模也将继续收缩;进入四季度后,公司已经明显感受到流量竞争在减弱。

这种“先收紧、后改善”的路径,很像过去的监管周期中的常见轨迹:短期利润被拨备侵蚀,但同时也在清理高风险客群,为下一轮增长周期腾出空间。

这样的“清场”效应,会在两个层面重塑行业:

一方面,流量端的竞价压力缓解,营销投入不再被低效平台稀释,平台可以更精准触达生命周期价值更高的优质客户,带来获客成本的实质性下降。CFO在业绩沟通会中披露,公司销售及营销费用整体稳定,但单位获客成本环比下降约8%,而新增授信额度用户数仍从二季度的179万人提升至195万人。

另一方面,随着共债问题改善,风险成本有望随之回落,客户的转化率和复借意愿提升,长期用户价值提高。管理层也在业绩沟通会中明确表示,在市场逐渐稳定后,长期竞争环境“反而会更加友好”,公司有机会在更有序的环境下拿到更多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并未远去——2017—2020年间,奇富科技的盈利先行走强,股价随后回应,这种节奏今天看并不陌生。

二、AI能否成为未来增长引擎?

根据管理层,往后看公司将通过优化风险策略与催收效率、进一步压缩获客与运营成本,以及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在这一点上,奇富科技已经显露出和传统金融科技平台截然不同的路径——它用AI把自己变成金融机构基础能力的延伸。

如果我们把金融机构未来的长尾客户服务能力拆解,会发现几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数据获取与清洗、风险识别与定价、智能催收与存量管理、合规审查与报备。奇富科技在这些环节上,已经用大量的模型、策略与知识图谱构建了一个AI智能体系。

奇富科技CEO在业绩沟通会中提到,公司在三季度完成了611次风险模型迭代,依托大模型算法,动态识别客户还款意图和能力,实现精准分群与灵活调度,相信这也是FPD7在9月环比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奇富科技通过AI产品把技术能力“打包输出”。

在金科业务方面,公司通过“AI+银行”战略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FocusPro平台支持的“三段式”小微经营贷产品已拓展数家新的银行合作伙伴;两款核心智能体AI审批官和AI信贷员已在首家银行客户上线试运行,已开通用户的活跃率约50%,并有更多金融机构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向。

此外,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金科赋能的放款量环比增长约218%。在监管趋严、风险成本抬升的背景下,公司通过输出科技能力、提高科技赋能类业务占比、降低自有资本暴露,来增强自身的穿越周期能力。

第三季度,在国内,公司通过FocusPro平台以及“AI+银行”战略,深入参与银行自有场景和互联网场景,赋能银行的获客及风控技术;在海外,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多个海外市场的机会。

奇富科技正在做的,是把自己进一步升级为“金融机构的AI基础设施提供者”。

结语

真正值得下注的,不是某一季的业绩“好不好看”。

只要行业逻辑没有被推翻,监管是在迫使玩家回归“合规+能力”的正轨,且公司在资金、风控与AI基础设施上的优势没有变,那么当前这轮业绩与估值的“下探”,更像是一段可以被利用的阶段、一个时间换空间的机会。

尤其是,在监管的强约束下,能证明“自己作为科技公司存在的价值”的平台,有很大几率从行业洗牌期中抓住机遇,成为不可替代的“科技力量”。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