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天停摆落幕,市场却反跌?

发布时间:

2025-11-16 23:15:26

来源:格隆汇

美国政府停摆落幕,市场为何反跌?

11月12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临时拨款法案,结束43天的美国政府停摆。

这是美国史上最长停摆纪录之一,也是他任内及竞选期间第4次终结停摆。

从2018年69小时的短暂停摆,到同年不足9小时的“闪电停摆”,

再到2019年35天的拉锯战,如今43天的新纪录,他总能在最后时刻破局。

但停摆终结次日,市场却反向回应:科技股遭抛售,防御板块逆势上涨。

这看似反常,实则揭示核心逻辑:流动性的本质是信心,而非资金存量。

停摆的伤害,是“信心冻结”的流动性困局;

重启的意义,是打破“不确定性→资金躺平”的负循环。

停摆的困局:不是没钱,是不敢花

43天停摆,给美国经济按下“软暂停”,影响渗透各行各业。

最初冲击集中在联邦雇员:数十万公务员无薪上岗,数百万合同工面临失业。

家庭收入中断,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下降。

随着停摆持续,影响迅速扩散。

财长预警季度增长减半,白宫顾问担忧经济陷入负增长。

企业暂停扩张计划,银行收紧信贷,居民削减开支。

即便货币市场有大量闲置资金,也失去流动动力。

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住本金比追求收益更重要。

密歇根大学11月数据印证信心崩塌:消费者信心指数骤降至50.3。

62%的受访者减少非必要开支,38%推迟购车、购房等大额消费。

航空业受创严重:1.3万名空管无薪坚守,两天超1500个航班取消。

感恩节出行高峰临近,越来越多人选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这是投资的盲区:名义流动性充裕,不代表有效流动性够用。

钱只有流动才能创造价值,所有人选择“防御”,货币环境就成一潭死水。

重启的逻辑:信心归位,钱才会动

这份临时拨款法案,本质是“矛盾延期协议”,但价值远超“开门上班”。

核心意义是打破43天的“不确定性循环”,为信心回归铺路。

美国政府重启,先缓解了现实运营危机。

停滞的供应链恢复,拥堵的港口疏通,航空管制系统回归正常。

经济活动重新步入正轨。

更重要的是,政策连续性预期重建。

企业不用再担心审批中断,投资者不用猜测政策突变。

市场从“应对不确定性”转向“理性定价资产”。

信心归位,会直接激活沉淀的流动性。

企业重启投资计划,银行放宽信贷,居民消费意愿回升。

“躺平”的资金重新流动,寻找优质标的。

流动性托底信号明确:财政部万亿现金将逐步投放市场。

美联储也表态,12月1日正式终结量化紧缩(QT)。

每月超800亿美元到期资金,不再被回笼而是回流市场。

这些举措构成流动性“安全垫”,缓解“资金短缺”担忧。

停摆期间被错杀的优质资产,已开始从恐慌中修复。

部分科技股和成长股,出现试探性回升。

市场不会一直被情绪主导。

不确定性消退,信心回归,资金自然流向基本面扎实的资产。

重启是信心重建的起点,也是流动性激活的起点。

当下的担忧:两个变量,仍悬未决

重启的乐观并未持续,市场很快陷入新焦虑。

核心是两个悬而未决的变量:降温的降息预期,和卷土重来的停摆风险。

1.降息预期降温:从“大概率”到“五五开”

停摆导致多项关键经济数据延迟发布,包括10月CPI、非农就业等。

美联储陷入“数据真空”,官员表态愈发谨慎。

芝加哥联储主席称对通胀仍感紧张,克利夫兰联储主席直言。

通胀可能要到2026年才回落至2%的目标。

这些偏鹰派言论,改变了市场对降息的预期。

一周内,12月降息概率从超70%骤降至50%左右。

预期反转引发资金轮动:科技股和成长股遭获利盘抛售。

公用事业、消费必需品等防御板块,成为资金“避风港”。

周四行情清晰呈现这一趋势: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1%。

必需消费ETF上涨1.3%,“避险模式”凸显。

2.停摆风险暂延:矛盾未解决,只是被推迟

此次临时拨款法案,未从根本上解决两党分歧。

法案仅保障美国政府运作至2026年1月30日,和2019年的解决方案如出一辙。

美国国会每年需通过十余项拨款法案,目前仅完成3项。

涉及退伍军人福利、农业补助等争议较小的领域。

剩下的医保、国防、教育等关键领域拨款,是两党博弈的“硬骨头”。

分歧巨大,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

这意味着,1月底特朗普政府可能再次面临停摆。

“短期缓解、长期悬而未决”的状态,让市场始终绷着一根弦。

投资者不敢放大风险偏好,企业不敢制定长远投资计划。

对“再次停摆”的担忧,制约着市场信心的完全恢复。

投资的锚:穿透情绪看本质

停摆与重启的博弈,是一堂生动的“流动性课”。

在不确定性面前,资金的流动意愿,比存量规模更重要。

面对短期波动,与其追涨杀跌,不如找到穿越周期的“确定锚”。

短期:逢低布局,把握情绪修复机会

历史经验显示,流动性冲击和情绪宣泄引发的下跌,跌幅迅猛但修复快速。

当前科技股和成长股的抛售,是降息预期降温的情绪反应。

其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恶化。

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技术壁垒和成长逻辑依然稳固。

随着停摆冲击消退,流动性托底效应显现。

被错杀的优质资产,大概率会迎来估值修复。

对短期投资者而言,当前波动是布局优质资产的窗口期。

不必被情绪左右,聚焦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的标的。

才能在情绪修复后把握收益。

长期:聚焦核心,远离短期噪音

长期投资的核心,是忽略短期政治闹剧和市场噪音。

牢牢抓住两个“确定锚”:美联储的政策逻辑,和企业的盈利韧性。

美联储政策始终以经济数据为锚。

只要就业稳定、通胀回落,降息周期就不会中途停止。

短期数据延迟或许推迟降息时点,但不会改变大趋势。

企业的盈利韧性,是穿越不确定性的根本保障。

科技巨头的AI投入、消费企业的成本控制、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这些核心竞争力,不会因停摆或政策波动而消失。

只要企业能持续创造利润,长期价值就不会被短期情绪掩盖。

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无需纠结两党博弈,不必焦虑短期涨跌。

把目光放长远,聚焦有核心竞争力、能持续盈利的企业。

才能在市场潮起潮落中站稳脚跟。

信心才是真流动性

43天停摆及重启后的市场反应,本质是一场信心的潮汐。

它让我们认清:政策确定性,远比货币宽松度更能激活流动性。

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时,再充裕的资金也会“躺平”;

信心回归、政策明确时,资金自然流向优质资产。

当前市场的抛售,只是情绪的短期宣泄,而非价值永久折价。

随着停摆冲击消退、流动性托底显现,市场终将回归理性。

市场潮起潮落是常态,短期波动改变不了长期价值趋势。

投资者最宝贵的能力,是在情绪迷雾中保持清醒。

政策确定性与企业盈利韧性,是穿越周期的两大“信心锚”。

远离短期噪音,聚焦核心价值,才能把握真正的投资机会。

想跟踪美国政策动态与市场流动性变化?

扫码关注格隆汇研究院,穿透情绪迷雾,精准把握确定性红利。

43天停摆落幕,市场却反跌?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