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得主拿到了15万瑞典克朗,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20年的工资。
124年过去了,奖金池里的钱不但没用完,今年的奖金反而涨到了1100万瑞典克朗,翻了73倍。
当年诺贝尔留下的遗产,为什么会越用越多?
诺贝尔1896年去世时,留下了3300万瑞典克朗的遗产,亲属打官司分走200万后,实际用于设立基金的是3100万。
但现在诺贝尔基金会却手握61亿瑞典克朗,约合46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一百多年过去了,诺贝尔奖发了1000多次,如今每年也还在继续发钱,但资产却翻了近200倍。
这背后的秘密就是,让钱去生钱,永远不碰本金。
诺贝尔在遗嘱里规定得很清楚,这笔钱要成立一个基金,只用投资收益发奖金,本金一分都不能动。
但光守着本金还不够,关键是要会投资。
刚开始的50年,诺贝尔基金会就像个胆小的理财小白,只敢买国债这种安全证券,年收益率也就2%-3%。
到1945年,奖金的购买力已经缩水了七成多。
眼看着要玩不下去,瑞典政府终于坐不住了。
1950年代,政府解除了投资限制,允许基金会炒股买房。
这下可不得了,诺贝尔基金会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投资组合瞬间丰富起来。
55%配置股票,25%买对冲基金,10%投房地产,剩下10%放债券和现金。
之后,因为赶上了1980年代美股大牛市,基金会的股票市值一度冲到近13亿瑞典克朗。
到1999年末,总资产已经飙到近40亿。
奖金也从1981年的100万,涨到了2001年的1000万,整整翻了10倍。
当然,炒股哪有只赚不赔的。
2011年全球股市崩盘,基金会一年就亏了1900万瑞典克朗,那年的奖金立马从1000万降到800万。
反正宗旨就是收益好就多发,收益差就少发,确保本金永续。
更绝的是,诺贝尔基金会还享受免税待遇。
别人炒股赚钱要交税,它不用。
按照年化6%的收益率,124年下来,3000万的本金理论上能变成50亿,跟现实情况惊人地吻合。
过去10年,诺贝尔基金会的平均年化收益是8.2%。2024年赚了11.2%,2023年赚了10.7%,就2022年亏了2%。
大资金能玩到这个水平,确实不简单。
有意思的是,虽然奖金数字看起来涨了很多,但如果算上通货膨胀,1901年的15万瑞典克朗,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
所以诺贝尔奖的真实价值其实没怎么变,变的只是数字。
截至2024年,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627次,产生了1013位获奖者。
其中有11位华人拿过奖,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屠呦呦、莫言等。
从诺贝尔奖这个百年基金的运作,可以看到一个朴素的道理。
真正的财富增长,不是靠一夜暴富,而是靠纪律、耐心和复利。
本金不动,让钱生钱,灵活调节,长期主义。
这四条铁律,造就了一个跨越世纪的财富奇迹。
正如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诺贝尔基金会找到了,所以124年过去,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