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证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开发的锂电池“打针复原”技术已经迈出产业化关键一步。一项能够让锂电池“返老还童”的黑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券商研报指出,这项技术有望开启百亿级市场新空间,三氟甲基亚磺酸锂(LiSO2CF3)作为新型补锂添加剂,可延长电池寿命1-2个数量级,有望解决锂电池循环寿命短的核心痛点。
行业洞察:锂电池寿命瓶颈待解,再生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和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锂电池寿命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主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在500-2000次之间,容量衰减至80%以下即面临退役。根据行业数据测算,预计到2028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突破每年400万吨大关。2024年至2031年间,全球及中国退役锂电池数量预计将分别保持36.6%和40.1%的高复合增长率。
巨大的退役电池存量催生了电池修复和再生技术的迫切需求。思瀚产业研究院认为,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市场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
技术突破:复旦团队Nature论文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山西证券研报重点提到了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和高悦教授团队今年2月在《Nature》发表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外部供锂”思路,利用AI与有机电化学方法设计出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能够像药物一样“注射”进衰减电池,精准补充缺失的锂离子,使电池恢复容量。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电池可实现数万次循环寿命,显著突破传统限制。这项技术不仅能够用于旧电池修复,也可直接在新电池中添加,预防电池容量衰减。
产业落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合资公司加速商业化
永太科技已于今年3月获得该技术专利授权,并于近期完成专利变更。9月9日,公司与高悦教授、王兵杰研究员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永太芯氟,其中永太科技持股67%,科研团队持股33%。
高悦教授作为合资公司二股东,是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王兵杰是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副院长。科研团队持续深耕该领域,近期又将LiSO2CF3最新应用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论述了通过外部供锂实现无锂正极电池在长寿命和高倍率应用中的突破。
市场空间:需求潜力巨大,百亿市场待开发
山西证券研报对该技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量化分析:按照2025年全球锂电电解液需求200万吨以上测算,假设50%电池需要添加3-5%该新型补锂添加剂,需求规模约3-5万吨。参考市场常规补锂剂30-50万元/吨的价格,市场空间超百亿。该材料可直接在新电池中添加,能够兼容现有产线,降低了产业化门槛。永太科技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并持续向头部锂电公司送样,产品验证符合预期。
研报指出,永太科技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形成 “锂盐原料→锂盐→添加剂→电解液”全链条能力。
公司目前拥有六氟磷酸锂年产能约2万吨,液态LiFSI 6.7万吨试产中。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增长56.2%,其中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增长165.8%,业绩拐点已经显现。随着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价格开始上涨,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上行。山西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5.8亿元、18.8亿元,相当于2026年28.6倍的动态市盈率。
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的这场产学研合作,代表了锂电池行业从“产能竞争”向“技术竞争”升级的新趋势。山西证券在研报中首次覆盖永太科技,认为新型补锂剂专利壁垒高、市场空间大,有望对公司中长期业绩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