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外,功成于内:港股创新药正迎来“双重奏”?

发布时间:

2025-11-18 20:13:25

来源:市值观察
风起于外,功成于内:港股创新药正迎来“双重奏”?

近期,港股再度走进投资者视野。市场情绪的微妙转变,藏着两条从独立到交汇的核心主线——

其一,是“风起于外”的宏观流动性拐点:长期压制港股估值的美元流动性,有望随美国停摆结束、TGA账户释放及降息预期升温,出现转向信号;

其二,是“功成于内”的产业基本面共振:医药行业加速改善,创新药板块2025前三季度逆势高增,“医保+商保”支付端破局在即(12月上旬公布结果),“出海2.0”长期逻辑夯实。(以上资料均来源:西部证券,2025.11.14)

当“外部东风”(流动性修复)遇上“内部功底”(扎实基本面),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港股创新药板块,或是这“双重共振”的最佳交汇点——既是对融资敏感、流动性宽松下率先估值修复的“弹性标的”,也是中国生物科技创新升级、有长期业绩支持的“实干赛道”。

对于投资者而言,若想便捷捕捉这一高弹性板块的机遇,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159297)提供了直观的工具。

而要读懂其背后的长期结构性价值,不妨以其追踪的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国证)为核心——这一指数并非孤立的“标的”,而是港股创新药板块“外部催化+内生动力”双重逻辑的集中载体:它汇聚了板块内最具创新力的龙头企业,其走势本质上是板块核心逻辑的具象化呈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拆解“外部催化”与“内生动力”两重逻辑,来揭示这一指数未来长期价值的底层支撑。

01

外部催化:

全球流动性有望迎来转折

“风起于外”,本轮港股市场预期的首要变化,或来自宏观流动性环境。

背景:被“冻结”的流动性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美国政府此前的停摆事件。在此期间,美国财政支出几近停滞,而税收等资金仍持续流入TGA(财政存款账户),形成了“只进不出”的局面。这导致近万亿美元流动性被暂时锁定,推高了美元资金成本,也对美股、港股等全球风险资产形成了一定压制。(资料来源:财联社,西部证券,2025.11.14)

转折一:TGA流动性释放

随着政府重新开门,被“锁住”的流动性将重新注入市场。TGA账户余额的下降将成为流动性转向宽松的重要信号,有利于缓解近期全球美元的偏紧态势。

转折二:降息预期的催化剂

暂停发布两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即将恢复公布。西部证券认为,该数据的披露,很可能成为市场降息预期升温的催化剂。

这一判断基于两方面理由:一方面,政府停摆本身会通过减少政府雇员人数、延迟薪资发放等方式拖累就业数据;另一方面,经济走弱迹象也为美联储提供了政策转向的理由。一旦降息预期强化,美元流动性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以上资料均来源:西部证券,2025.11.14)

传导:为何港股率先受益?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港股市场的位置尤为特殊。港股作为外资进出高度自由的市场,对美元流动性极为敏感,历来是资金转向的“先行指标”。(观点来源:西部证券,2025.11.14)

因此,当财政恢复正常支出、降息预期强化的“组合拳”有望巩固美元流动性宽松态势时,前期因流动性紧张而产生的悲观交易逻辑便有望被扭转,这或为港股等风险资产的反弹创造了条件。

02

内生动力:

创新药基本面“功成于内”

如果说流动性解决“估值”问题,基本面则解决“业绩”与“信心”问题。港股创新药板块的底气,既源于“外部东风”,更来自“内部功底”。

短期业绩印证:

数据显示,2025前三季度医药行业受集采、医保控费影响整体承压,创新药板块仍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3.34%,归母净利润增速领先,“创新驱动”特质凸显,逆势增长验证内生价值。(数据来源:Wind,东海证券,2025.11.12)

短期催化:

支付端破局在即!2025年11月医保谈判与“首次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已完成,结果预计12月上旬公布。机构普遍认为,“医保+商保”支付端改善将为创新药企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尤其放量初期纳入双支付的品种,收入有望快速提升。(资料来源:中泰证券,开源证券,2025.11.04)

长期逻辑:

支付体系多元化:“医保+商保”多元支付是长期红利。过去高价值创新药支付压力集中于医保,未来医保支持完善+商保补充,有望缓和支付矛盾,打开定价与市场空间。

创新输出时代:中国创新药产业进入“出海2.0时代”,从“引进模仿”转向“创新输出”。西部证券印证,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研管线规模已居全球第二,未来多款创新药及新适应症上市将形成业绩催化。

政策环境优化:药审红利加速研发上市、医疗反腐影响缓和、集采政策更重质量合理性,多项政策共同优化行业经营环境。(以上观点均来源:华泰证券中金公司,中泰证券,西部证券,2025.11.14)

03

双重共振:

为何港股创新药弹性最高?

当“外部东风”与“内部动力”汇聚,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港股创新药板块有望成为本轮修复的焦点。

逻辑一:对流动性的“高敏感性”(估值修复)

创新药板块的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因此对融资环境(即利率和流动性)高度敏感。如若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有望直接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率先推动估值修复。

逻辑二:基本面的“强力支撑”(业绩驱动)

此次估值修复并非“无水之萍”。无论是Q3的逆势业绩、12月的商保催化,还是“出海2.0”的长期逻辑,都为板块提供了扎实的业绩支撑。(以上观点均来源:西部证券,2025.11.14)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流动性转松(外部)、产业逻辑强化(内部)双重因素,港股创新药有望迎来结构性机遇。(观点来源:西部证券,2025.11.14)

而鉴于板块高弹性与个股波动风险,投资者或可通过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代码:159297)来捕捉这一番机遇:

追踪标的:该产品紧密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国证)。该指数在更新编制、剔除CXO企业后,创新药企“含纯度”更高,主题特征更加鲜明,汇聚了创新药龙头企业。

历史表现:截至2025年8月13日,该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为109.02%,大幅跑赢同期的CS创新药、SHS创新药、恒生沪深港创新药50指数,其表现也优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估值位置:截至2025年8月13日,该指数估值位于近3年分位数的36.69%,在经历大幅上涨之后,其估值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以下水平。(以上数据均来源:Wind,国证指数,截至2025.08.13,指数的过往走势不预示未来,标的指数表现不代表基金业绩保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好风凭借力,更需自身硬。宏观环境的改善有望为板块提供向上的弹性,但中国创新药真正的星辰大海,在于其日益凸显的国际竞争力与临床价值。

面对机遇,投资者不妨少一分对短期波动的焦虑,多一分对产业长期逻辑的坚守。毕竟,资金决定了短期能飞多高,而硬科技与创新成色,才决定了未来能飞多远。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