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场潜力、有望成为第三大药物类型的小核酸药物 迎高速爆发期丨黄金眼

发布时间:

2025-09-30 21:43:00

来源:全景网

进入高速爆发期的小核酸药物,正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01

什么是小核酸药物?

核酸药物可主要分为小核酸药物和mRNA两大类。小核酸药物主要包括反义核酸(ASO)、小干扰核酸(siRNA)、微小RNA(miRNA)、核酸适配体(Aptamer)和转运RNA(tRNA)碎片。mRNA产品可分为mRNA疫苗和mRNA药物。

千亿市场潜力、有望成为第三大药物类型的小核酸药物 迎高速爆发期丨黄金眼

数据来源:沙利文

小核酸药物,即寡核苷酸药物,是由十几个到几十个核苷酸串联组成的短链核酸,作用于premRNA或mRNA,通过干预靶标基因表达实现疾病治疗目的。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界对于机制的不断发现,小核酸药物开启早期的研发探索。1978年哈佛大学科学家首次提出反义核酸的概念,1998年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在线虫中首次揭示了RNA干扰的作用机理(RNAinterference,RNAi),两人因此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

但在2010年左右,由于RNAi的不稳定性、潜在的免疫原性及递送系统的缺乏,研发迟迟未有突破,导致大型制药企业纷纷撤资,行业发展遭遇瓶颈。2014年后,随着小核酸偶联递送系统Gal Nac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小核酸药物发展的快速复苏。2016年后,多款重磅小核酸药物陆续上市,在遗传罕见病和慢性病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验证了小核酸药物的治疗潜力。

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和抗体类药物相比,小核酸药物优势显著:

首先就是研发周期短,小分子和抗体药物需要识别某些蛋白质复杂的空间构象,因此需要大规模的药物筛选。而小核酸药物只需要锁定致病基因序列,并针对该基因序列进行设计及相应RNA片段的合成,因此其早期研发速度远远快于其他种类药物。

同时效果持久,小分子药物的体内半衰期以小时计算,抗体药物的体内半衰期以天/周计算,而由于小核酸药物可以在体内被循环多次使用,因此能降低给药频次,在体内的半衰期可以按照月来计算,对很多疾病尤其是慢病的治疗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

而且研发成功率高,小核酸药物作用机制明确,通过与mRNA完成Watson–Crick碱基配对来实现其功能,无需契合蛋白质复杂结构,因此研发成功率相对较高。参考Alnylam的研发成功率,I期到III期成功率达到59.2%,相比靶向药和整体医药的研发成功率高5倍。

此外其不易产生耐药性,由于抗体和小分子主要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和代谢等方式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可能会由于补偿通路上调或抗原表达下降等因素产生耐药性,而小核酸药物直接调节上游基因表达,因此相对不易产生耐药性。

以及治疗领域更广,不受限于蛋白质的可成药性,理论上可以设计用于靶向任何感兴趣的基因,仅需要目标mRNA的序列信息,有望攻克尚无药物的遗传疾病和其他难治疾病。

这些优势意味着,小核酸有望成为继小分子、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药物类型。

02

目前进展如何?

小核酸药物技术突破与研发热潮,正迎来绝佳投资机遇。

小核酸药物设计需要考虑3大方面,序列设计、化学修饰和递送方式,近年来针对这三点的技术突破,较好地攻克了小核酸的血管内降解及清除、先天免疫激活、跨膜困难、内涵体逃逸、脱靶效应等难题。多款小核酸药物成功获批上市,展现了针对多靶点良好成药性,具备优异的有效性安全性。

其中,Nusinersen 2024年销售额16亿美元,是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治疗药;Vutrisiran 2024年销售额9.7亿美元(yoy+73%),2022年才获批上市;Inclisiran 2024年销售额7.5亿美元(yoy+112%),25H1实现收入5.55亿美元(yoy+66%),一路保持高速增长。未来随着针对肝外递送、慢性疾病等领域拓展的技术突破,市场空间想象力还将成倍扩大,迎来小核酸领域绝佳的投资机遇。

数据来源:赛柏蓝,医药魔方

截至2025年中,全球共获批上市22款,13款ASO药物、7款siRNA药物、2款核酸适配体药物。其中遗传罕见病类目是获批最多的适应症类别,16款小核酸药物是针对遗传罕见病,3款针对眼科疾病,1款针对心血管疾病,1款针对血液肿瘤并发症。

同时,“十三五”规划等多项国家政策促进开发生物治疗性疫苗、RNA干扰药物等,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广开靶点、精准及新型治疗药物。

数据来源:insight(丁香园)

03

市场空间有多大?

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展现出强劲而持续的增长,从2019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在技术持续进步、上市批准及临床验证不断增加的推动下,预计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将加速增长,从2023年起以26.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

截止到2024年,小核酸药物中销售额最大的是Spinzara,是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药物,2024年全球销售额15.73亿美金。Inclisiran是首个获批用于常见慢性病的小核酸药物,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2024年销售额7.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当前多款小核酸新药获批,市场进入高速爆发期。

根据灼识咨询预测,RNAi疗法全球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2千万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62亿美元,CAGR为449.2%;预计203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到2030年,RNAi疗法在常见病及肿瘤领域的市场规模将占总市场规模的54%。而中国RNAi疗法的市场规模将由2022年的约4百万美元增至2025年的3亿美元以上,CAGR超300%,预计2030年将达到约30亿美元。

MNC纷纷下注小核酸领域,其中我国小核酸研发实力凸显:全球范围内小核酸药物再起风云,进入BD高潮,诺华、AZ、渤健、礼来、辉瑞、罗氏、GSK、赛诺菲等纷纷下注小核酸领域。与我国药企相关的交易包括,靖因药业与CRISPR近9亿美金的共同开发项目,苏州瑞博与勃林格殷格翰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赛诺菲以1.3亿美元预付款引进Arrowhead子公司维亚臻的一个管线的大中华区权益,舶望制药与诺华合作金额超52亿美金等。

数据来源:圣诺医药招股书

04

相关上市企业有哪些?

首先是悦康药业,公司是集新药研发、药品生产和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医药集团,现有产品包括中药和化药制剂等,覆盖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抗感染、内分泌以及抗肿瘤等领域,年营业额40~50亿元。其小核酸方面具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技术,管线较为丰富。

截至2025年中期,小核酸药物7项,临床阶段2项,最快临床II期,涵盖肿瘤、高血压、高血脂、血栓、减肥和慢性乙肝等;mRNA疫苗5项,FDAIND批准2项,涵盖RSV、VZV、乙肝及肿瘤mRNA等。

成都先导的主营业务为基于DEL、FBDD/SBDD等平台的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发现与优化,年营业额15亿元。公司有LDR2402(AGTsiRNA,高血压):24年11月获批IND,25Q4完成1期临床;Lipisense(ANGPTL4ASO,高血脂/高血糖):2023年6月从Lipigon引进拥有大中华区权益,欧洲正在开展患者中的IIa期临床;目前国内I期已完成,公司预计25年进入PCC,26Q2进入IND;LDR005(INHBE,减肥):GalNAc,国内最快,25Q4拿IND。

前沿生物核心产品为抗艾药,2023-2024年总收入1-2亿元。公司优先推进IgA肾病,潜在临床应用还包括单药或联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肾炎LN、湿性AMD等。

旗下FB7013(LP或AP):IND-enabling阶段,进入1期临床,公司预计26年完成2期入组;FB7011(LP+AP双靶点,预计25H2IND)和FB7014(LP或AP)处于临床前研究;后续还将探索适应症拓展潜力+肝外递送平台技术。

2025年4月港股IPO受理的瑞博生物,专注于RNA干扰(RNAi)技术开发及小核酸药物产业化。目前有六款自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涉及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七种适应症,其中四款处于2期临床试验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公司的核心产品RBD4059(靶向FXI的siRNA)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

成立于2021年的舶望制药,利用其行业领先的RADS(更强活性、持久性和安全性的RNA分子)平台技术,实现药物在某些临床适应症上一年给药一次的预期效果,以此建立了丰富且差异化的siRNA候选药物管线,涵盖广泛的治疗领域,包括心血管、代谢紊乱、血液、中枢神经系统、肝炎和补体介导的疾病。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