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质子
编辑/嘉嘉
日前,深耕农业14年的互联网公司一亩田将在纳斯达克上市,据了解,此次赴美IPO,一亩田股票发行价在4.1美元到5美元之间,预计最高可募资2261万美元。
在国内企业此起彼伏的上市敲钟声中,这样募资金额有点少,不太能拿得出手,但对于农业互联网来说,一亩田赴美上市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015年互联网+农业处于创业潮,成立了一大批农业相关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今十年之期已到,国内农业互联网公司不仅停留在信息展示、居间交易这样的浅层次,而是深入到了农业生产、农资研发等硬核科技领域。
可以说,一亩田的发展是中国农业互联网的缩影,而此次赴美IPO不是“互联网+农业”风口的MVP结算,而是这些企业走向下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1】农业互联网第一阶段,居间平台创业期
“一亩田决不做弯腰捡钱的事,我们朝着规模一路狂奔。”
2015年,在央行主办的“互联网+农业的路径与变革”论坛上,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底气十足,靠着农产品交易的精准定位,其平台每天的交易额突破3亿大关。
国内农业生产规模小,但是流通需求大的特性,产生了“农民没有销售渠道,商贩没有足够收购货源”的信息错位。
正是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市场特性,为一亩田在农产品批发电商交易创造了条件。
2024年,一亩田覆盖了全国65%以上的一级和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商户总数超3800万,平台共促成约1.47亿次搜索以及逾1.87亿次潜在交易。
可以说,在农贸交易领域,一亩田就是农村版“阿里巴巴”,囊括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卖家和买家,想要批发任何农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来源:新浪财经)
其实享受农村市场红利的也不仅只有一亩田,彼时只要是与农业沾边的互联网项目,就是创业圈的风口:
“农医生”APP,一个手机拍个作物病虫害的照片,线上上传询问农技专家应该如何打药施肥的APP,成立仅仅两年,其注册用户就超过2000万人;
农淘网,一个聚焦于河南农村地区,将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从散布于乡镇线下经销商搬到线上的区域性互联网项目,成立一年半就获得中原证券、秉诚资本5000万的投资;
农分期,一家专门为农户买农机、农资提供分期贷款P2P平台,两年之内,其信贷服务覆盖1500个县,累计授信规模突破10亿元。
此外这一时期创立的农业互联网公司还有云农场、大丰收、七公里、佳格天地等,仅2015年一年,全国新注册的涉农互联网相关企业就超过了2000家。
他们都是尝试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农产品流通、农资购买、信息服务等环节的痛点,其实就连阿里、京东这样的巨头都扎向农村:
2014年10月,阿里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京东金融则是以乡村推广员试点授信方式全面切入农业和农村市场,为农村养殖种植大户提供信贷服务和农业数字化服务;
可以说一亩田、农分期、农医生这些农业互联网项目,将农村农民拉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将自己推入了创业资本的快车道。
2015年,一亩田成立四年后,就有资本机构给一亩田开出了投前8亿美元估值、2亿美元融资的条件,一旦当时管理层同意,一亩田马上就能成为一只准独角兽企业;
农分期2015年成立,两年获得BAI领投的亿元级B轮融资,而在今年又获得数亿美元的C轮融资;
十年前是双创和互联网+最为火爆的一年,互联网金融、O2O等创意项目发展得如火如荼,在这繁花似锦的背后,农业互联网也正飞快发展。
“20亿亩可耕地及其相对应的耕种人群背后是以万亿为单位的市场体量”,在农分期创始人兼CEO周建看来,农业互联网的广阔前景不在互联网技术,而是国民经济稳定器的农业。
【2】农业互联网第二阶段,进入生产环节
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农业行业融资案例数量为14起,但是到了2016年,我国农业领域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共发生36起。
农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正在增长,但重点的不只是规模和数字,重要的是结构变化。
如果说一亩田推出的“一亩田”及“豆牛”两款APP是主打居间撮合交易,让供需两端信息透明化,可以看成中国农业互联网的第一阶段,那么一亩田2019年推出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则是中国农业互联网第二阶段的缩影。
一亩田的新业务主要是数字农业系统,它能为农民提供数字农业培训项目。
这意味着一亩田已经从下游的交易环节进入到中游的生产环节——开始用数字化设备和能力,帮助种植户、养殖户去管理农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像阿里巴巴和淘宝不止做电商了,而是根据农产品交易情况,跑到B端工厂里,为工厂提供产线改造、自动化柔性生产装备升级一样。
其实在农业互联网2.0阶段,最大的特征就是进入了农业生产。
要知道当下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业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种地了,大量闲置的田地如何耕种?在劳动力价格高且短缺的当下,如何能够高效低成本完成农业生产,让农业种植养殖进入到工业化阶段?
以极飞科技和中科原动力为代表的2.0阶段企业给出了答案。
以极飞科技为例,一架极飞V50植保无人机一个架次能够覆盖20亩农田,单日作业量超过 500 亩,效率是人工的50倍。

(来源:互联网)
即便是产业巨头和互联网巨头也从流通环节进入了硬核科技领域。
2018年京东在2018年联合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推出了神农大脑(AI)+神农联网设备(IoT)+神农系统(SaaS),将人工成本减少30%~50%左右,降低饲料使用量8%~10%,并且平均缩短出栏时间5~8天,让养猪智能化。
蒙牛推出牛脖环,能够根据奶牛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强度等判断其健康状况,并提供预警,提高产奶量和牛奶品质。
2025年,国内植保无人机企业极飞科技、无人农机企业中科原动力分别获得开投工融产业投资基金(AIC基金)、厦门先进一号制造业基金领头的融资,其中中科原动力更是B1轮更是达到1亿元。
从流通环节进入到种植养殖的生产环节,从居间平台变为硬核科技,这是农业互联网阶段的主旋律,更是国内农业互联网2.0阶段的标志。
【3】农业互联网第三阶段,源头研发
大江才有大河,大河才能有大鱼,中国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广袤庞大的农业产业链。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农产品的总产量便达到了21亿吨,初级农产品流通总价值达到5.5万亿元人民币。
也正是这5.5万亿的交易市场,成就了一亩田全年1.87亿次潜在交易,让其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
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失且老龄化的现状,让农技无人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成就了今年开年以来,极飞科技和中科原动力的融资。
但在下游农业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业务成熟,中游大量企业进入到农业生产硬件设备之后,农业互联网的未来将怎样发展?是否还会有机会?

(来源:互联网)
答案是向上游,向种子培育、农药研发等领域进发,只不过未来唱响主旋律的不是产品或是个人,而是AI人工智能技术。
在农药上,传统农药“合成—筛选—优化” 的线性试错流程,平均筛选10万个化合物仅能诞生1个有效成分,平均需要10~15年时间。
但在AI介入后,将大幅度降低农药研发成本,谷歌 DeepMind 的 AlphaFold2 可精准预测蛋白质 - 农药分子结合构象,将靶点识别效率提升 90% 以上;
拜耳利用AI平台在2周内完成传统需2年的50万化合物筛选,锁定新型杀虫剂先导化合物;
在育种领域,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此前一直被国外巨头所把控。
而AI能够打破技术封锁,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已经开展了天书计划,用来解析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加速优异基因挖掘与品种设计;
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发布了“丰登·基因科学家”,并在主粮作物中成功发现了数十个此前未被发现的基因功能。
虽然这些应用只是科研院校的实验室阶段,但是它却指明了未来农业互联网、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农业AI的发展方向。
“农村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维度都可以看。我认为这十年之内,会产生一大批百亿美金市值的农村互联网公司”,2015年,雷军认为今天在城市做过的,在农村都可以再来一遍。
而在过去十年,以农资电商为代表的农业互联网项目也经历了大浪淘沙,不少倒闭转型的境地:
2017年下半年,获得20亿融资的农资电商平台农商1号被多家媒体曝光停止运营,其APP在安卓和苹果应用商店下架,所有农资产品已经无法购买;
此前号称“农资电商领导者”的农一网,陷入了总部搬迁、高管出走、股权变更、模式推倒重来等事件中,其最近的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17年3月的A轮融资;
相关数据显示:双创期间成立的农资电商平台,其存活率不足10%,九成以上的项目失败。
但这样的数据不是对雷军判断的否定,反而是一种肯定,在大浪淘沙后,有一亩田这样的企业赴美IPO——虽然没有百亿美元的市值,但它却展现出了农业互联网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
而我们也期待,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农业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农机生产硬件环节,甚至是最上游也是最核心的种子、农药的研发环节。
可以说一亩田的IPO不是过去十年农业互联网MVP的结算画面,而是一个3.0时代的开端。
END

投稿合作:Jack
Tel:17316757969
VX:fqf_1020
商业合作:Navy
Tel:15001379985
VX:lv547483820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