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跌 73%,挥刀 “chacheer” 能否让洽洽登上新客船?

发布时间:

2025-10-31 10:28:52

来源:深潜atom

作为中国坚果炒货行业的“国民老品牌”,洽洽食品的发展轨迹堪称一部中国零食产业从无序到品牌化的缩影。它曾踩准时代红利成为“幸运儿”,却在行业变革中遭遇渠道老化、业绩下滑、多元化受阻的多重困境,如今正试图通过子品牌战略寻求破局,其起落背后折射出传统零食企业在新消费时代的生存挑战。

2024年10月24日,洽洽食品发布了三季度报告,根据财报显示前三季,洽洽食品营业收入45.01亿元,同比下滑5.38%;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下滑73.17%;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滑73.00%;净利润率3.73%,同比减少71.65%。曾经的零食巨头,似乎也陷入了不会赚钱的困境。

净利暴跌 73%,挥刀 “chacheer” 能否让洽洽登上新客船?

老船票能否登上新客船,是洽洽的生死题,也是所有国民老品牌的集体大考。洽洽食品在多元化的同时,也将子品牌chacheer推入市场,未来成就依然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零食匮乏时代的幸运儿

1990年代末,中国零食市场尚处“原始阶段”,瓜子算是少有的零食当中最受欢迎的品类。不过,彼时瓜子依然存在问题,比如瓜子是地摊货,吃完手黑、口干、易上火;比如,没有品牌意识,散装为主,卫生和口感都堪忧。

洽洽创始人陈先保敏锐地发现了这些痛点,用“煮瓜子”工艺+中草药调味,解决了“脏手、上火、口味重”的问题,让瓜子从“地摊货”变成了可以送礼、可以品牌化的休闲食品

新推出棕色牛皮纸搭配中国红图样包装,既不失传统韵味,又颇有质感。在每包瓜子中放置文化卡片,还设置“开箱有礼”活动,激发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积极性。让洽洽从众多零食品牌当中脱颖而出。灵感来自舞蹈“恰恰”的品牌名,不但朗朗上口,三点水又暗合“煮制”工艺,极具记忆点。

借助于全国范围的线下经销网络,洽洽食品的触手得以覆盖全国范围。与此同时,洽洽通过黄金时代的电视广告,在2000年销售破亿,洽洽也成为风靡全国的零食品牌。

天眼查数据显示,洽洽在2011年登陆深交所,成为“瓜子第一股”,获得2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上市首日,洽洽食品以40元/股开盘,收盘价为38.22元/股,较发行价下跌4.45%,成交量为1209.31万股,成交额为4.65亿元。此后,洽洽食品连续连续完成4次融资,为后续发展夯实了资金基础,从而在休闲食品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洽洽食品是“幸运儿”,它诞生于中国零食产业从“无序”到“品牌化”的关键窗口期,赶上了消费觉醒、渠道扩张、资本化浪潮。不过,它并非“被动幸运”,而是主动抓住了时代红利,用产品创新、品牌打造、渠道深耕,把一个“low”品类做成了“高溢价”品牌。

不过,或许正因为洽洽食品享受到了时代红利,让其在进一步的红海竞争中,多元化战略发展略显局促。

渠道老化,营收利润下滑“一泻千里”

成立之初,洽洽践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战略,推进“百万终端”和渠道精耕,身影遍布各大卖场、商超,以及茶饮、餐饮、零食量贩等新兴渠道,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成熟市场中渗透率高达70%,是国内仅有的全国化瓜子品牌。

不知是否是因为线下渠道成功,让洽洽零食错过了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期。2022年,经销和其他渠道贡献占比高达84.16%。最近几年的财报中,洽洽都会强调线上渠道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不过,在2025年上半年,洽洽总营收27.52亿元,来自经销和其他模式的营收占比依然高达71.67%。

经销和其他模式营收占比的减少,并非线上贡献的增加,而是这一块业务的萎缩。2025年上半年,这一部分业绩为19.73亿元,相比较2024年的56.69亿元下降了65.30%。

与此同时,传统经销渠道也开始抛弃洽洽食品。多地经销商曾反映公司通过强制压货转移库存压力,导致渠道价格体系混乱,经销商信心受挫。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洽洽食品有1406个经销商,同比减少4.35%,其中国内有1306个经销商客户,同比减少4.11%、国外有100个经销商客户,同比减少7.41%。

2025年三季报显示,洽洽食品总营收45.01亿元,同比下滑5.38%;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下滑73.17%,连续三季度实现营收、利润双双下滑。早在2022年年中,洽洽食品业绩下滑就已经出现苗头,净利润率13.11%,同比下滑4.66%。此后,2023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出现了下滑,2024年出现了短暂的回弹,但进入2025年开始“一泻千里”。

虽然营收大幅度下滑,但洽洽食品三季度的营业成本却提升了5.88%。其中,销售费用5.10亿元,同比增长6.49%;管理费用2.36亿元,同比增长5.55%。或许,洽洽食品曾经的销售模式,正在和当先的时代开始脱节。

2024年9月,核心产区内蒙古河套地区在葵花籽收获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原料霉变率飙升,优质葵花籽大幅减产,推高了公司2025年的采购成本。2025年8月,河套地区再度遭遇强降雨,今年河套地区葵花籽产量因灾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2026年新产季的原料成本压力只增不减。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洽洽食品的总资产86.88亿元,同比减少5.117%;总负债34.14亿元,同比减少5.03%;净资产52.74亿元,同比减少5.16%;资产负债率39.30%,同比增长0.08%。债务方面,洽洽食品的流动负债合计19.09亿元,同比减少10.31%,不过其应付款项4.44亿元,同比增长20.31%,可见洽洽食品的经营难度并未跟随流动负债减少而轻松

同期,洽洽食品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5.81亿元,同比减少52.96%;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68亿元,同比减少9033.33%;筹资现金流净额-8.21亿元,同比扩大139.97%,三大现金流的持续恶化,让洽洽食品现金及等价物减少5.01亿元,同比减少155.67%。

通过财务数据发现,洽洽食品期末现金及等价物38.72亿元,虽然同比减少26.27%,但洽洽食品依然不缺钱。不过,洽洽食品依然试图通过提价转嫁成本,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销量下滑抵消了提价红利。

国民老品牌,多元化发展掣肘

2025年上半年,坚果类产品为洽洽食品贡献了22.32%的业绩,但同比下滑6.98%;葵花子在2025年上半年依然贡献了17.72亿元,占总营收的64.39%,但却出现了4.45%的下滑。验证洽洽食品的多元化,“有新品,无爆款;有创新,无心智”

洽洽虽为“瓜子第一品牌”,但品类单一、品牌老化、渠道守旧,正被“前后夹击”,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沃隆后起之秀已经率先占领了坚果在用户心中的心智,瓜子主业被盐津铺子、甘源、金鸽等区域品牌低价蚕食。

营收下滑、渠道减少,瓜子产品已经难以持续为洽洽食品提供动力,洽洽食品需要在瓜子之外,寻找新的产品线。2024年股东大会上,陈先保表示,未来的中短期策略还是聚焦在坚果、瓜子,同时第三大品类正在孵化中

洽洽食品不是不想变,而是“变不动”——每一次跨界,都像是在用瓜子品牌的“老船票”,登不上年轻人的“新客船”。早在2008年开始,洽洽食品就开始尝试跨界,曾推出果冻、薯片、面膜、果酒等非炒货品类,但无一形成规模,资源分散、品牌心智冲突,反而削弱主业聚焦度。

洽洽食品推出“瓜子仁冰淇淋”“魔芋千层肚”等新品,试图打入健康、冰品、辣味赛道,但因为价格问题、口味争议大、线下铺货率低,导致其新品未跳出“瓜子”品牌阴影,年轻人仍视其为“父辈品牌”,缺乏情感联结。导致2025年上半年,其他产品业务贡献仅为11.05%,但同比下滑13.76%。

2025年前三季度,洽洽食品的研发费用6279万元,同比增长33.12%,可见洽洽食品对于多元化的迫切。但洽洽的多元化困境,不是“产品不行”,而是“系统不适配”。在消费者心中,洽洽是“父辈追剧嗑瓜子的品牌”,不是“吃零食”的选择,新品无论多潮,贴上洽洽LOGO就“变老”,品牌成为年轻化枷锁,洽洽可以尝试子品牌独立运营。

洽洽食品在2025年7月已经悄悄把手术刀递到了品牌资产面前——子品牌chacheer在山姆渠道独立露面,并公开声明“多品类多品牌操作方式,chacheer作为子品牌独立运营”。若chacheer能定位“新鲜坚果科技品牌”,并砍掉非保鲜SKU,有机会复制“品类即品牌”的跃迁。

洽洽食品用三十年把一粒瓜子做成“国民符号”,却也在三十年后被这枚符号反绑双手。洽洽食品挥刀“chacheer”——先在山姆卸掉Logo,再试图卸掉历史。刀已落下,能否真正“换姓换命”,2026年的品类脱钩与资本脱钩将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