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Vision,一款很vivo的MR头显

发布时间:

2025-08-22 16:58:06

来源:花椒财经

数字化浪潮下,不断迭代的创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工作、娱乐、教育与社交体验。

全球视角看,MR混合现实技术是面向未来的科技竞赛。值得期待的是,凭借供应链优势与市场增速,中国有望在MR产业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2024年全球AR/VR总投资已突破152.2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3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1.1%。而中国以41.1%的增速领跑全球,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事实上,中国正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将 VR/AR 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上海浦东对XREAL等企业提供研发补贴与产业协同支持。

截至目前,从光学模组、硬件到内容生态,中国供应链在MR领域已形成局部优势。同时,从中国企业视角来看,这场围绕MR空间计算的争夺,已经有企业跑在前列了。

8月21日,vivo推出了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

vivo Vision,一款很vivo的MR头显

作为智能头显中的最尖端品类,这款MR设备不仅体现了vivo在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更体现了vivo对技术趋势与用户需求的前瞻布局。

01

vivo的首款MR,很“vivo”

早在今年3月博鳌论坛上, vivo就官宣了两件大事:1、进军家庭机器人领域;2、即将推出首款MR头显。

彼时,市场就已经对vivo要做MR头显充满期待。如今,vivo Vision正式亮相。

只能说,vivo还是那个很懂用户的vivo。

作为vivo的首款MR设备,vivo Vision背后的“黑科技”,自不必说。

但要说最核心的亮点,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轻量化,实现MR设备轻松穿戴。

vivo通过优化光学设计与硬件结构,这款MR设备的重量仅398g,解决了行业内MR设备 “笨重、佩戴不适” 的普遍问题。

除了更轻,vivo也将自己在手机行业积累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

比如,vivo Vision探索版搭载的双目RGB摄像头分辨率达8K,结合V3芯片的实时渲染能力,可实现毫秒级的环境建模。

在硬件上,vivo Vision探索版采用Micro-OLED屏幕,相当于把三台X200 Ultra的像素点放到了一块邮票大小的屏幕上,在很小的面积上依然可以带来高清显示。

再比如,vivo将手机影像的微云台防抖技术移植到头显设备,有效解决VR眩晕难题。

二是无感交互体验,让MR更好用。

vivo Vision采用低延时VST算法,13ms超低延时达到人体无感的程度,与真实世界快速同步。

除此之外,vivo还重点打磨“手势识别”“眼动追踪” 等核心交互功能,确保用户能自然、流畅地与虚拟信息互动。

这两个最核心的亮点,直指MR头显产品目前普遍存在的技术难点和消费普及痛点。

为什么vivo的第一款MR产品,就能有如此高的完成度?我认为有以下这么几点:

1)vivo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储备,可以实现迁移。

在MR头显领域,AI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机行业的底层技术是可以打通的。而vivo在AI大模型、影像领域,vivo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池。

比如,此次vivo就将手机影像领域的成熟技术(如微云台防抖、V3 影像芯片)迁移至MR头显,解决VR眩晕问题。

这种成熟的领先技术的迁移,能够显著缩短vivo在MR头显产品的研发周期并降低试错成本。

胡柏山认为,在用户端,vivo在MR这条赛道上第一个具备的且区别于非手机厂商的能力,就是用户洞察、场景识别以及vivo定义的黄金标准。这是从手机业务领域迁移的能力。

2)深耕手机产业30年,vivo作为头部玩家具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vivo拥有世界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工业设计能力、解构叠堆优化能力,不但可以做到把电池、模组等放进极薄的空间里,同时也不吝选用像航空级铝合金材质、更轻薄的Micro-LED屏幕等硬件材料。

vivo这种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环节,更能以全新的技术落地与设计标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升级与创新。

3)用户导向的价值观。

作为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vivo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聚焦用户需求做好产品。

用户至上,长期主义,共建生态,这些听上去很理想化的词汇,恰恰是vivo一直以来在实际践行的价值观。

02

vivo为什么一定要做MR?

在科技行业的演进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催生新的产品形态与市场机遇。

当下,混合现实(MR)技术正站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吸引着众多科技巨头投身其中。尤其是手机厂商。

行业普遍的观点是,过去30年发生了三次屏幕介质的迭代,从电视、到手机,再到如今的MR头显。MR所带来的沉浸式、移动式大屏体验是手机娱乐时间和场景的分野。

每一次的迭代,都出现了重构产业价值的创新性产品引领新的潮流。而MR,就是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

vivo为什么要做MR头显,答案其实也不复杂:1、vivo有能力;2、用户有需求。

怎么理解呢?

首先,进军MR头显,vivo也并不是从0开始,而是基于过去30年积累。

迄今为止,vivo已经在技术、场景化内容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为MR建立了深厚的储备。

除了前面提及的可迁移的影像、AI等关键技术,vivo在内容生态的打造上, 拥抱开放标准,追求多元开发路径,让更多开发者创意落地,创造出更多元的内容生态。

从电话机到手机,再到MR,vivo的选择都是其“能力圈”自然延伸的结果。

其次,对用户来说,市场确实需要vivo这样的企业,来提供更好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MR产品,已经完成了对部分用户的市场教育。

2024年国内MR活跃用户数量为3200万,增18.5%,2025年预计增幅21.9%,用户数量/增速持续爆发。

但MR始终被定位为“极客玩具”而非像手机这样的大众级电子产品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除了较高的价格门槛,MR产品存在各种各样的痛点,诸如重量压头、佩戴不适配、内容不足等等,用户需要更轻、更好用的MR产品。

在vivo 的产品逻辑中,“好用” 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围绕用户日常高频场景的解决方案

将“用户痛点” 转化为 “产品亮点”,这是vivo非常擅长的方向,这次vivo Vision同样也是如此。用户需求所向,就是vivo科技之路所至。

03

vivo MR的筹谋,在MR之外

如果仅仅从占据MR这个入口的层面来分析vivo 为什么做MR,显然还不足以描绘vivo的野心。

vivo始终聚焦最广大用户的高频需求,从MR到家庭机器人,是下一个10年vivo认定的、正确的事。

相比于目前厂商普遍都扎堆于结构化场景的机器人开发(工业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家庭机器人显然难度更高。

家庭机器人开发的难点在于,家庭场景是非结构化场景,家庭环境、物体状态、人物心态是随时变化,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反馈能力要求更高。

胡柏山认为,“大脑+眼睛” 是破解家庭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眼睛”负责实时、即时扫描变化的环境,“大脑”通过认知策略、思考能力,发出行动指令。

为此,vivo选择聚焦“大脑+眼睛”的研发,为家庭机器人打造即时的环境识别、建模及快速、准确的行动决策,让家庭机器人也有最强大脑,突破非结构化场景的技术命门。

而MR设备,就是关键的“眼睛和大脑”:通过MR头显解决空间感知和决策问题,搭配家庭机器人肢体完成物理交互,形成家庭机器人“数字感知—物理执行”的完整链路。

也就是说,在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当中,MR技术能力的强大可以赋能机器人的开发,尤其是在场景的数据包括提供解决方案都可以大显身手。

在vivo看来,MR与机器人不会取代智能手机,而是与智能手机形成共生关系,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胡柏山在阐述vivo科技战略蓝图时提到:“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未来10年,vivo将聚焦手机、MR、机器人的研发,让手机成为随身大脑、MR成为数字分身、机器人成为物理替身,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需求三角”,并实现三者的无缝协同。

对比传统硬件厂商的单一设备逻辑,vivo 的 “需求三角” 更能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若仅做手机,无法满足用户对“沉浸式体验” 与 “实体服务” 的需求;

若仅做 MR,缺乏手机的高频交互入口与算力支撑,也无法落地物理服务;

若仅做机器人,没有 MR 的空间感知与手机的指令发起,只能沦为 “功能单一的工具”。

而这种协同效应,正是vivo区别于苹果、Meta等MR设备厂商的关键差异点。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MR不仅是vivo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 vivo 实现“服务全场景用户“领先行业变革”的核心抓手。

04

结语:

当然,MR产业目前还远未成熟,家庭机器人更是一条长赛道。在未来的竞争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生态的持续完善,肯定也会涌现更多的玩家。

对vivo来说,手机业务的头部优势、长赛道的持续投入,用户导向的企业价值观,已经逐步构建起深厚的技术壁垒与用户基础,这是vivo的护城河。

而vivo Vision的推出就已经证明,在这场面向未来的竞赛中,vivo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列。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