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环保游戏玩不下去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超过1.5°C,全球将至少增加4.2亿人口面对频繁的极端高温热浪天气,同时由于气候变化而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将增加50%,海平面上升等”类似的论调在全球大肆流行。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大家多少有了解,但是否有联合国给出的判断那么严重,就不得而知。不过,在欧美大力宣传和推行下,控制碳排放来缓解气候变暖问题早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超越了科学论断。
2015年1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近200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主要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根据2020年BP能源预计,要想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全球要在2023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在2050-2070年实现碳中和。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光伏和电动车发展提速》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主要大国都在为“碳达峰、碳中和”而努力着,2021年两会期间,中国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碳减排、碳中和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全球的光伏、新能源车产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A股、美股等股市都掀起来了新能源产业高潮,美股特斯拉最高市值超过万亿美元,A股比亚迪、宁德时代成为万亿巨头,都是新能源浪潮的弄潮儿。
然而,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6票赞成、3票反对的投票结果裁定,《清洁空气法案》(CleanAirAct)没有授予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监管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力。美联社报道称,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可能会使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复杂化。
原本美国环保局是根据《清洁空气法案》来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但经过昨天美国联邦最高方案裁定后,美国环保署将没有权利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制。
这还不算什么,德国政府19日发表声明称,出于供电压力,德国此次将会让封存的煤电产能重新入网。荷兰、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也正在寻找替代能源,并加大煤炭供应。
搞笑的事,当初被大力推崇的瑞典环保少女被质疑“通俄”,瑞典调查机构已正式开始调查这件事。
欧美倒戈的理由
要知道,限制碳排放在欧洲是政治正确,欧洲多国早已承诺且一直在践行淘汰煤炭能源。作为“双碳”的先驱者欧洲和美国却反向倒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可否认的是,降低对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确实是大势所趋。
但是,有人欢喜就有人忧,对于传统能源企业来说,既然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被淘汰,那肯定就会倾向于降低资本开支、减少油井勘探、开采,早早躺平,多呼吸一口气都好像是政治不正确。
这样一来,在绿色能源稳定供应之前,传统化石能源开支不足,世界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又是扩张的,这必然导致能源价格上涨。
俄罗斯就好像是算好的似的,俄乌冲突让本就紧张的能源局势火上加油,原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一路狂奔,被制裁的俄罗斯本来应该是最惨的,但现在看来欧洲才是最苦逼的。俄罗斯卢布汇率已经比制裁前要高,而欧洲还在为马上要到来的冬天着急,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胀高企白宫压力山大。
树挪死,人挪活,大家都不傻,到了影响生存利益的时候,啥政治正确一边玩去。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美国开始对《清洁空气法案》动手,欧洲多国开始重启煤炭发电。
欧洲各国在“双碳”的共识里本就不是铁板一块,德国政府反对欧盟从2035年起实际上禁止销售燃油车的计划,因为汽车产业是德国的支柱产业。再加上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的分歧会加大。
调侃完欧美,我们再回到国内,光伏、新能车产业在国际上已经有了绝对的竞争力,中国的新能车产业有望完成油车所没有完成的超车,即替代韩、日、德、美的油车市场。
但我们也有担忧,如果欧美不玩环保游戏了,我们近两年又在大幅扩张光伏、新能车的产能,短期内会不会出现过剩的风险。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