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7月2日在官方微信通报了部分“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典型案例进。
执法部门披露典型案例具有很好的警示与教育作用,但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公众明晰法与非法,合规与违规的边界。令人困惑的是,每则典型案例的介绍仅区区100字左右,如此小的篇幅,如此“简洁”的内容,显然是无法达到上述效果的。
典型案例中多次重复出现诸如“无事实依据蓄意抹黑”、“恶意诋毁”、“要挟开展商务合作”、“发布不实信息”,甚至还有“捏造人员伤亡事故”、“虚构法院判决”等更加严重的情形。这些无疑都是相当恶劣的行为,如果能详细披露相关案例的违法违规具体事实以及对相关的判断与认定依据,警示效果会不会更好?如果没有充分的依据,不仅很难达到预期中的警示作用,甚至认定结论也很难让人信服。
涉及的“恶意”等主观情形的认定更要特别慎重,“恶意诋毁”甚至产生了一种逻辑不通的滑稽效果:诋毁难道还有善意的吗?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恶意讨薪,恶意返乡,恶意……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