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昏黄台灯的照射下,一间被染料气味和树脂味包围的小型工作室正悄然运转着。剪刀、热风枪、颜料笔与缝纫工具散落在桌面上,旁边的收纳柜里,一排排被重塑形象的Labubu整齐排列:有的脸上被涂上了闪电纹样,有的被植入金属配件,有的则长出羽毛、龙角。一位改造者正俯身作业,拆卸眼球、植入饰件、填充粘土、缝合布料,每一步都极为专注、克制又充满创意。这方十几平米的小空间,是他们最自由的实验场。
Labubu,这个由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创作、泡泡玛特(Pop Mart)商业化的顽皮尖牙角色,已超越玩具范畴,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当数百万人追逐开盒的惊喜或稀有款的地位时,一个平行且愈发狂野的生态系统正在蓬勃发展:一群视Labubu为可塑性极强的“画布”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引领着这场变革。这个依托社交媒体和交易平台蓬勃发展的“地下”场景,涌动着惊人的创造力,却也无可避免地游走在版权法的灰色地带,改造的尺度正在全球创作者的指尖被推向引人深思的新高度。获得“重生”的Labubu成了一个文化出口,也成了一个法律问号。染锅、彩笔与“堕落天使”:丹妮的改造革命
在美国中西部一家繁忙医院的走廊上,丹妮是冷静干练的注册护士。但在她位于芝加哥郊区的家庭工作室里,她是粉丝口中的“炉灶炼金师”。30岁的丹妮是一名资深潮玩收藏家,自Labubu风靡全球后,她在TikTok上(@Danisquishie) 的改造视频点击量激增。“最初大家改造Labubu,可能只是换个毛色或简单重涂,”丹妮一边用吹风机为新诞生的“堕落天使”Labubi固定面部彩绘,一边解释她的进化。“但现在?我们玩的是基因重组。”她的工作台上,散落着各种改造“零件”和工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口咕嘟冒泡的染锅旁,丹妮(Dani)戴着防烫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只纯白的Labubu玩偶浸入翻滚的、如魔法汤剂般的彩色混合染料中。煮染是丹妮的标志性工艺,“这比喷涂更自然,能渗入纤维深处,”她介绍道。蒸汽升腾,染料迅速渗透进玩偶雪白的绒毛。几分钟后,这只Labubu被捞出,它的身体已染上顾客要求的深灰色。但这只是开始。丹妮熟练地取下玩偶的圆眼,涂上熔岩红的颜料,用吹风机固化。接着,她将预先处理好的黑色羽毛,用粘合剂和细线,仔细地缝合在玩偶背部,形成一对小巧的翅膀——一只被取名为“堕落天使”的Labubu正在她手中获得新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驱使她拿起工具进行深度改造的,远不止是收藏带来的满足感。“护理工作充满压力,需要绝对的精确和同理心,”丹妮一边用镊子调整着“堕落天使”Labubu最后一根羽毛翅膀的角度,一边解释,“改造Labubu,对我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疗愈。这是一种纯粹由我掌控的、充满触感的创造过程。把脑海中的创意美学,通过双手一点一点具象化,那种专注能让我彻底从白天的紧张中抽离。”
她的改造方向大胆跨界:从《驯龙高手》里的无牙仔(Toothless)获取灵感,创造出暗夜飞龙Labubu;借鉴《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柴郡猫(Cheshire Cat)的神秘微笑;甚至融入《星球大战》达斯·摩尔(Darth Maul)的红黑纹面,创造出充满张力的黑暗武士Labubu。
“官方的设计是起点,不是终点。”丹妮强调。在她的工作室中摆放的这些充满叙事性的改造作品价格不菲,定制费从一美分到五百、六百美元不等,买家多为追求极致个性化和艺术收藏价值的资深玩家。丹妮的一位中国粉丝,小利(化名)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原本对Labubu的官方形象不感兴趣,但是丹妮的视频却能对他产生巨大吸引力,甚至想要花高价定制购买。“我
认为是丹妮的创造力和手工艺赋予了Labubu新的价值,让它看上去更酷。”小利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改造作为投射:隐秘自我的安全出口
丹妮代表的跨IP叙事性改造,无疑是Labubu全球爆改浪潮中瞩目的一角。然而,在Labubu粉丝改造的多元图景中,还有另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正悄然涌动:它不再仅仅是外观的个性化,更成为个体投射内心隐秘自我、进行身份探索或文化表达的安全载体。这股潮流展现出截然不同却又深刻共鸣的面向。
于一(化名)是一个被爆改成朋克风的Labubu的主人,他的Labubu贴着牙钻、脖子上挂着金属粗链、面部有暗黑风纹身,俨然一副“坏小子”的模样。于一表示,他接下来还想给Labubu穿上铆钉的夹克,并染上亮色的头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是广州某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他必须维持符合社会期待的庄重、严谨与权威感。“教师的身份天然承载着外界的凝视和想象,”于一有些无奈地坦言:“如果我随心所欲地将我内心真正热爱的那些元素穿戴在身上走进教室,只会让学生困惑,让家长质疑;这是一个可靠、专业的老师吗?”这样的压力对于衣着言行皆需合乎职业模板的工作者来说,无形但却真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他回到私人空间,面对桌面上那只专属于他的Labubu玩偶时,束缚被解开了。“Labubu成了我唯一可以绝对放肆的‘画布’,”于一的语气变得轻快而坚定,“那些铆钉、链条、渔网、大胆到刺眼的色彩和精心设计的纹身……它们是我在现实世界 里渴望却必须藏起来的‘盔甲’与‘勋章’。在这个小小的、不会评判我的乙烯基躯体上,我可以毫无顾忌地、淋漓尽致地表达我内心那个被深深压抑的灵魂——我的酷儿身份认同、我的愤怒与不满、我的脆弱敏感,或是我对‘美’那套主流标准之外的另类解读。每一次拿起工具改造它,都是一次微型的、却无比真实的身份宣言。它是我安全的、可触摸的精神出口。”
而在大西洋彼岸,一种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引人深思的“投射”正在发生。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塑形工坊”(Smart Plastic Surgery)本是专注于人类身体美学的机构,提供马甲线雕刻、丰臀、细腰等塑形服务。然而,该工作室的技师们却将同样的审美标准和操作手法,“移植”到了无生命、无性征的Labubu玩偶身上。他们使用专业的环氧树脂粘土,精心为玩偶塑造出符合当下流行文化中“理想曲线”的、夸张的前凸后翘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本我们只是以开玩笑的形式将这条‘手术’视频发布在了TikTok上,没想到却意外获得了观众们的关注和喜爱,甚至
有不少人开始效仿给自己的Labubu制作假屁股。”Smart Plastic Surgery的主理人佐伊告诉笔者,他身边的朋友大都觉得这很有趣也很滑稽,但仍有部分“认真了”的网友评论说这是在过度追捧所谓的“卡戴珊式身材”,将人类对身材的焦虑投射在了Labubu这个玩偶上。尽管自那条视频发布以来引发了各种讨论和争议,“这类‘身体改造’订单在特定群体中依然有所增长。”佐伊表示。
深圳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志山指出,无论是于一在Labubu身上寻找被压抑的自我表达,还是“塑形工坊”技师们以Labubu为载体对社会审美进行戏谑式投射,其核心都反映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高度分工、角色化生存以及无处不在的审美标准压力下,个体常面临内在真实感受与外部文化规范之间的深刻割裂。这种割裂可能导致内心的压抑、表达的匮乏或对主流标准的无力感。
改造Labubu,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想表达什么”的无声对话与具象实践。这个小玩偶,承载了远超其物理体积的身份重量与文化反思。版权钢丝绳:行走在边界线上
随着粉丝改造的尺度不断拓展,其与现有版权法规之间的张力日益显现,引发关于法律边界究竟何在的深层思考。法律专家的分析聚焦于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而非简单的对错判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法的核心在于保护原创作品的表达形式,”中国法学学者孟国碧教授分析道,“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改编权’的适用边界。当对Labubu形象进行诸如颜色或配饰的修改后,仍然清晰体现了原作品的核心独创性特征,并能被公众识别为基于原作的演绎,那么这种行为在法理上有可能被界定为‘改编’。而在商业环境中,未经泡泡玛特的著作权人授权的此类演绎作品的制作与销售,将存在侵犯其改编权的法律风险。”
孟女士进一步探讨了当前粉丝改造实践所处的复杂境地:“像丹妮女士那样进行跨IP形象融合,或者对身体结构进行根本性改动,这些创作都显著地改变了原作品的呈现形态,步入了法律评估中更具挑战性的‘灰色地带’。这些高度演绎的作品如果是像于一那样自己在家动手制作,仅用作个人欣赏,那么这种行为通常属于合理使用范畴,不构成侵权。但如果是在进行接单销售等商业化行为时,其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面临改编权乃至保护作品完整权争议的可能性也更高。”
“改造师或艺术家投入了巨大的技能和努力,这本身并不能自动赋予他们对其所基于IP的权利。热情和劳动并不能抵消版权。”她补充道,像泡泡玛特这样的公司面临着一个战略选择:是积极行使权利,冒着疏远最热情粉丝的风险?还是默许这个生态系统作为免费营销和社群建设手段蓬勃发展,同时默认一些商业活动钻了空子?
据泡泡玛特内部人士私下透露,公司对某些过于偏离原作精神或涉及其他知名IP的改造“感到不安”。“我们乐见粉丝的热爱,但某些改造… 已经让Labubu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有点… 令人不适,”一位要求匿名的泡泡玛特员工谨慎地表示,“我们也在密切观察,评估其对品牌形象的潜在影响。”
“我们知道界限在移动,风险在变大,”丹妮坦言,看着她的“堕落天使”Labubu。“尤其是涉及到其他大IP时。我们依赖他们的容忍,但这就像在悬崖边跳舞。”
在Labubu的身上,创作者投射的是情绪、身份与审美,也是对规则的挑战与重新定义。它早已不只是一个玩具,而是连接个体与社会、表达与约束、热爱与法律之间的接口。再创作的边界,也许无法用清晰的法条划定,而是在无数只被改造的Labubu之上,一次次被重新探问、试探、延展。正如一位改造者所言: “这是我的Labubu”——这句宣言的背后,是无数创作者对归属、表达权与创作自由的集体发声。而未来,这种“属于谁”“归于谁”的声音,仍将在版权与创意的交界地带持续回响。(周笛儿)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