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脸盲”,别来“沾边”:ETF开启“实名制”!

发布时间:

2025-11-25 18:41:22

来源:同壁财经

2025年11月19日,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指数基金修订版指引,明确要求:ETF扩位简称应采用“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并强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产品须于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

这一举,可谓是为ETF基金圈告别“脸盲”“沾边”,开启“实名制”时代。

同时,还对指数基金的成分股权重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新规专治取名“擦边”

新规对于ETF扩位简称的要求,其实折射了ETF基金市场在取名上的“浑水摸鱼”,强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则是进一步落实品牌识别度。

在之前,因为很多ETF基金名字粗看都一样,基金公司会把营销注意力放在购买渠道或者搜索页面排位竞争上(毕竟很多人顺手就点搜出来的第一个产品,即便对比多家产品也基本只看第一版面)。而基金公司本该卷的费率、跟踪比率、超额收益等东西却被忽视了。


部分小基金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和取名技巧,发行了一些规模小、收益率高的科创题材产品。这些公司在宣传时,刻意弱化品牌、强调赛道,可以说相当“拎得清”。当然这种取名技巧是正面的。

但有的公司就鸡贼了,比如成分股明明是传统制造业赛道,硬是靠起名,让人家误会这是一只新质生产力风格的ETF。

“实名制”

有人欢喜有人愁

好消息是,明年4月基金“实名制”后,这种靠起名技巧来“蹭热度“沾边”的现象会减少。

坏消息是,强化品牌后,一些小基金公司“英雄不问出处”的机会也变少了,除非是开发了辨识度极高的新品。

因为同质化ETF,投资者考虑的三大核心:品牌、流动性、费率。

ETF市场马太效应突出

ETF基金市场呈现显著的“强者恒强”格局,截至11月24日,前十大基金管理人合计管理ETF规模达4.57万亿元,占全市场总规模的80.9%;行业前20名管理人合计管理规模占比超过95%,市场高度集中,中小基金公司面临产品同质化与规模突围的双重挑战。

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三家公司合计管理规模超2.3万亿元,占据市场近41%的份额,形成“三巨头”引领格局:


华夏基金凭借沪深300ETF、科创50ETF等旗舰产品稳居榜首;

华泰柏瑞依托沪深300ETF(规模超2000亿元)成为单一产品规模之王;

易方达在宽基与行业主题ETF双线布局,尤其在港股、科技赛道表现突出。

要么“内卷”,要么“去同质化”

基金品牌本身就是一个长年累积的过程。本次修改规则之后,对于本就身为追赶位置的公司来讲,未来面临的就两条路:

一是拼谁更能自砍一刀,抢先降费。

2024年以来,大型宽基ETF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普遍下调至0.15%/0.05%,形成行业新基准。而增强策略、细分主题及跨境ETF因为加了人工,管理麻烦费率相对较高。


所以前十大ETF基金规模公司,因为产品丰富,有的费率高,有的费率低,所以综合下来,平均费率也奔着0.5%去了。当中易方达、南方相对砍自己更狠一点,平均已经干到0.3%和0.1%以下了。

前十大ETF基金规模公司费率表


中小公司,因为产品本来就比较少,比如海富通、中银等等,平均费率更低。这种策略挺对的,等到大公司降了才跟着降就晚了。

前十低平均费率ETF基金公司


只是,这种模式,降到最后,活下来的很难是小规模产品。

二是自己勤奋点,不断寻找新市场开发新产品。

比如华泰博瑞、广发积极开发跨境产品、Smart Beta策略。

比如鹏华基金深耕ESG主题ETF;

比如汇添富发力红利低波策略;

比如嘉实、富国在债券ETF和商品ETF(如黄金、原油)上持续创新。

跨境股票及混合ETF基金规模前十


结语

截至2025年11月25日,全市场ETF总规模达5.65万亿元,较2年前(1.99万亿元)增长近1.8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50%。

ETF品类说到底都是同质化产品,你能发我也能发。所以,已经有机构把竞争重心从“拼产品数和规模”转向“拼资产配置服务能力”,比如:

易方达基金推出“指数直通车”小程序,汇集市场上所有ETF和场外指数基金,想做一站式投资闭环。

华夏基金推出“红色火箭LetfGo”,重点突出历史回测验证、策略样板间、随意拼搭组合等功能。

但不得不说,这条路上,有的公司会逐渐看不见。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