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回港,文远知行紧随其后,自动驾驶开启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10-16 15:05:06

来源:港股研究社

从测试路段到城市街头,从技术demo到收费服务,2025年的自动驾驶技术正驶出实验室,驶向商业化的快车道。

小马智行回港,文远知行紧随其后,自动驾驶开启新篇章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近日,已经在美国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时启动回港计划,这标志着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多年技术积累后,正式步入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阶段。

双重上市渐成中概股回归主流

2024年10月,文远知行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每股15.50美元公开发行890.3760万份ADR,并同步私募配售3.2亿美元;11月小马智行紧随其后,以“PONY”为代码登陆美股。两家公司由此成为国内最早赴美上市的Robotaxi公司。

不到一年时间,两家公司又迅速启动回港上市计划。根据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小马智行拟发行不超过1.02亿股普通股,文远知行则拟发行不超过1.02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这一相似的资本路径并非巧合,而是中概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共同选择。

两家无人驾驶公司在此时选择回港上市,这背后的意义除了在IPO热潮下吸引大量散户认购外,两者的规模亦不容小觑,反映出海外上市企业正逐步回流香港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企业,它们的上市有助提升香港及内地投资者对该行业的认知,推动相关技术在香港及内地发展。

从市场环境角度来看,近年来,港交所一系列改革措施生效,为内资科技股IPO及中概股回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前,禾赛科技就于9月16日禾赛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

图源来自官方(文远知行和Uber在阿布扎比的Robotaxi车队)

从禾赛到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意味着中概股回港的隐形闸门已重新松动。而盈利、合规、市场对接等关键顾虑似乎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后续拟回流企业有望在这轮节奏中逐步找到机会。

此外,国内对自动驾驶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政策,允许L3级车辆上路测试,为L4技术升级铺路。

对比来看,全球法规仍呈碎片化。欧洲对数据安全要求严苛,中东则以开放态度吸引技术落地。文远知行七国牌照的稀缺性,正是其应对监管差异的核心竞争力;小马智行则通过参与上海全无人运营试点,深度绑定国内政策红利。

而二级市场对自动驾驶的态度也从谨慎转向乐观。文远知行获Uber追加1亿美元投资、Grab数千万美元股权投资;小马智行则被贝莱德、富达、惠灵顿管理等多家机构增持。

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反映市场对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进度的认可,但也预示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资源将进一步向已形成数据闭环的企业倾斜。

自动驾驶双强现状:营收高速增长与亏损并存

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军企业,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业绩表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进展。

今年二季度,两家公司均交出了亮眼的财报。小马智行当季总营收达到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机器人出租车服务、许可及应用程序服务的强劲表现。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7.8%,来自乘客端的车费收入更是同比激增超300%。

小马智行表示,公司表示,截至8月11日,其第七代Robotaxi已量产下线200余辆,累计测试里程超200万公里。

图源来自官方(小马智行开启第七代Robotaxi车型量产)

文远知行的业绩表现同样不俗。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60.8%至1.27亿元人民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Robotaxi业务,营收同比暴涨836.7%,达到4590万元,占当季营收比例大幅提升至36.1%。这一数据创下了公司2021年以来的单季度历史新高,月均入账1530万元。

对比来看,两者虽同属L4级自动驾驶赛道,但增长模型也存在差异。文远知行侧重通过多国牌照构建合规壁垒,与生态伙伴(如Uber)绑定开拓市场;小马智行则聚焦技术迭代与车队密度提升,以用户体验驱动订单增长。二者均证明了Robotaxi的商业可行性。

二季度,小马智行Robotaxi车辆总数已突破500台,预计年底超过1000台。技术壁垒叠加规模化效应,使其获得多家国际机构增持,股价过去一月上涨超40%。

文远知行则已在全球11个国家超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和运营。近期与Uber、Grab等出行巨头的合作进一步放大其网络效应:在阿联酋,其Robotaxi日单量持续攀升;并计划未来五年扩展至15座国际城市。

然而,高速增长的另一面,亏损仍是行业常态。2025年第二季度,小马智行净亏损为3.82亿元,同比有所扩大;文远知行同期净亏损为4.06亿元,但同比略为收窄。

对于亏损原因,小马智行在财报中解释,这主要是由于对第七代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投资、员工薪酬福利增加以加强技术能力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的现金储备均较为充足。截至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账上现金为58.386亿元,小马智行账上现金为53.56亿元,这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喘息空间。

尽管面临阶段性亏损,但小马知行与文远知行用业绩表现清晰地展示了Robotaxi商业化的积极信号:在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两家企业都通过差异化路径验证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可行性,且充足的现金储备为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规模化与全球化,盈亏平衡的关键一步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环境的改善,Robotaxi行业正迎来关键拐点。加之中国在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领域的政策支持持续增强,Robotaxi的商业化步伐正在加快。

与此同时,规模化运营已成为行业共识。正如“Robotaxi企业的盈利时间与车辆投放数量是正相关”一言。小马智行创始人兼CEO彭军也曾公开表示,预计小马智行将在2028年或2029年迎来盈亏平衡点,大概需要投放5万台左右的Robotaxi。

不仅如此,两家公司也都在加速全球化布局。截至目前,文远知行目前已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并与Uber、Grab等出行平台合作,将其自动驾驶服务网络扩展至北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图源来自小马智行官方

9月19日,文远知行旗下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正式获得比利时联邦级别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9月22日,公司宣布与东南亚超级应用Grab合作,在新加坡推出Grab首个面向消费者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小马智行也不甘示弱,9月26日,公司宣布获得迪拜自动驾驶路测许可,首批Robotaxi车辆已在迪拜启动公开路测,计划2026年实现全无人驾驶商业化服务。

对此,中信证券研报分析指出,2025年以来,Robotaxi商业化明显提速。L4技术初步成熟、Waymo事故率低于人类司机的数据佐证,以及美国监管政策的松动,共同推动了行业信心的提升。

而未来,Robotaxi有望通过提升单车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扩大网约车市场渗透率。

此外,从资本市场表现看,小马智行股价自业绩公布以来已从14.88美元大涨至21.03美元(截止10月15日),远高于其13美元的美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而文远知行则在2025年9月被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由此可见,在自动驾驶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领跑者,只有不断的创新者。当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在香港资本市场再度聚首,这场关于技术、资本与商业化的竞赛,才刚刚拉开序幕。

作者:桑榆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