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东方日升(300118)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43亿元,其中,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业务实现营收26.42亿元,同比大增127.85%;光伏电站电费收入,储能系统、灯具及辅助光伏产品分别实现营收2.90亿元、4.76亿元,同比增长7.08%、0.27%。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29.49%,二季度同比上升39.69%。
8月19日,工信部会同多部门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以“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健全价格监测与产品定价机制”的规范竞争组合拳,精准发力行业发展痛点。六部委的密集协同与政策的快速落地,彰显决策层整治行业竞争乱象、优化竞争格局的坚决态度,光伏行业有望自此迈入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重构的关键发展新阶段。
作为全球光伏组件领域的领先企业,东方日升拥有40GW的光伏组件年产能,且在异质结、钙钛矿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深耕;产业链布局上,已形成从太阳能电池制造及深加工、光伏组件加工,到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的全链条基础。随着光伏产业落后产能出清,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改善,公司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叠加完善产业链与全球市场布局的协同发力,东方日升业绩稳步向好的态势愈发清晰。
ESG与数智化重塑太阳能EPC,东方日升以光伏电站全链条布局领航高增赛道
当前,两大趋势正重塑太阳能EPC行业发展格局,其一,ESG因素的影响日益凸显,持续引导开发商调整布局思路、投资者优化配置方向;其二,数字工具与软件的价值不断释放,在提升太阳能项目规划科学性、设计专业性及管理高效性上的作用愈发显著,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Global Market Insights研报指出,全球太阳能EPC市场规模已形成可观体量,2024年市场价值达4076亿美元,预计2025年至2034年期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保持8.1%的稳健增长态势。
东方日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全球化事业,业务版图广泛覆盖太阳能电池片、光伏组件、新材料、光伏电站、储能集成系统及智能灯具等板块。其中,公司光伏组件业务稳居全球行业领先阵营,多年来出货量持续位列全球前列,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太阳能电站EPC与转让业务表现亮眼,实现营收26.42亿元,同比大增127.85%,成为优化公司业绩表现的主要推动力量。
东方日升光伏电站业务聚焦集中式与户用两大核心领域,通过子公司日升香港、日升电力及点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覆盖海内外电站开发、建设、运营与转让的全链条业务体系,业务模式灵活涵盖EPC(工程总承包)、持有运营、BOT(建设-运营-移交)等多种类型,可针对性匹配不同市场需求。
在业务推进中,东方日升始终秉持“适当持有、滚动开发”的总体思路,一方面巩固原有电站投建区域的市场优势,保障业务稳定运营;另一方面紧密跟踪全球各地收益需求变化,主动开拓集中式与户用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营及转让新场景,同时加速布局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业务,进一步拓宽业务边界,形成“集中式+户用+分布式”协同发展的格局。此外,公司积极推动储能业务与光伏电站的深度融合,目前东方日升“光储”“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及智能微电网方案已实现商业化落地,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与项目收益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已有光伏电站采取多形式处置措施,进一步优化资产周转效率,提升电站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业务持续扩张提供坚实支撑。
技术革命驱动产业发展,东方日升以高效产能+专利战略踏浪潮头
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行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源于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更得益于“光伏+”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全球化布局的深化,2025-2030年中国光伏系统行业将保持12%-15%的年复合增长率,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5万亿元。
锚定“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双轮驱动战略,东方日升将核心资源深度聚焦于伏曦异质结产品的研发与升级。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推动核心技术迭代,公司异质结产品的转换效率、良率等关键指标实现稳步提升,目前异质结电池非硅制造成本已低至0.15元/W,在成本控制与性能优化上形成显著竞争优势。
东方日升通过自有专利0BB电池技术、210超薄硅片技术、纯银用量小于5mg/W及昇连接无应力电池互联技术四个行业内首家量产。依托自有技术支撑、全HJT产业链整合与一体化平台助力,公司已成功量产G12半片、110μm硅片、90μm异质结电池片,且纯银用量低于5mg/W;金坛二期4GW异质结电池量产线在介质供应后12天实现首线首批下货,仅两个月便达成首线满产,当前日平均效率达26.28%、可利用良率99.70%、单日单线产量37.3万片、碎片率低于0.27%;南滨异质结电池表现同样亮眼,日平均效率达26.30%、可利用良率99.67%、单日单线产量37.3万片、碎片率低于0.26%。此外,公司结合无主栅技术减少光遮挡、降低电池互联功率损失,搭配高可靠性高转化率光转膜大幅降低封装损失,已实现740Wp高功率组件量产出货,并斩获TÜV南德全球首张210异质结高效薄片化组件认证证书、TÜV莱茵首家HJT电池片认证证书及TÜV南德3倍IEC测试证书,产品品质获权威认可。
作为长期深耕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与组件研发生产的企业,东方日升在高效光伏领域积累了深厚技术储备,具备业内领先的量产技术能力与产能优势,当前异质结电池平均量产效率突破26.3%,伏曦异质结系列组件量产平均功率达740Wp;纯银耗量降至5mg/W(较主流TOPCon低37.5%),叠加无主栅技术后金属化成本低于行业主流产品;在高温、高地面反射率场景下发电增益超6%,完美适配中东、东南亚等增量市场。
公司以“专利战略+技术路线”双螺旋为核心方案,通过专利布局定义技术标准,以技术迭代重构竞争规则,已构建覆盖“无主栅技术”“昇连接-低温无应力电池互联技术”等领域的五百余项专利组合;同时积极研究异质结亚稳态现象,主导编制稳定化处理标准提案锁定技术定义权,并与产业链厂家签订“知识产权不侵权声明”消除客户顾虑。未来,东方日升将凭借强大技术实力与完善专利布局,持续引领异质结光伏行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光伏市场加速扩张,东方日升依托全链条竞争力与全球化布局践行清洁使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光伏市场释放巨大发展潜力,成为能源结构升级的核心力量之一。国际上,发达国家及地区为应对气候变化、削减碳排放,出台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光伏因清洁高效、资源易得被列为关键技术,获政策、资金支持,需求持续攀升;新兴经济体也加快光伏布局,既满足增长的电力需求,又以光伏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全球市场注入活力。SolarPower Europe《2025-2029全球光伏市场展望》指出,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597吉瓦,占全部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的81%;预计到2025年,装机容量将增加10%,达到655吉瓦,到2029年结束时达到930吉瓦。然而,若满足全球太阳能理事会到2030年实现8 TW的宏伟目标将需要大幅加快部署速度-平均每年约1 TW新增装机。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标杆企业之一,东方日升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深厚行业经验,于全球范围内构建起稳定高效的产供销体系。公司持续推进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通过工艺技术革新及生产布局优化,确保产品技术领先性与品质优越性,成功打造电池组件研发制造领域的头部品牌。
凭借过硬产品品质,东方日升先后斩获德国TÜV、美国UL、英国UKCA、欧盟CE、澳大利亚CEC、韩 KS、中国CQC等全球主流认证,为产品行销世界奠定基础;同时,依托卓越产品性能、专业服务质量与优异市场表现,公司多年稳居彭博新能源财经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排名(BloombergNEF PV Module Maker Tier 1 List),并获EUPD Research颁发的保加利亚、巴西、葡萄牙、哥伦比亚及拉丁美洲地区“Top Brand PV Award 2025”,彰显其技术实力与质量可靠性。
此外,公司还跻身全国工商联“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第365位”“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242位”,充分体现企业稳健运营能力。
东方日升在国内精准布局生产基地,已在浙江宁波、江苏金坛、浙江义乌、安徽滁州、内蒙古包头等地设立生产据点,并依托生产基地带动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大部分国内生产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海陆空港体系发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为公司降低运输成本提供了天然优势,更强化了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的物流支撑能力。借助区域内产业集群效应,东方日升大部分原材料采购可在本地或周边实现,大幅削减了采购与销售环节的运输成本,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生产基地作为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支点,正持续为其国际化战略积累宝贵的跨区域管理经验,并培育储备国际化人才,为全球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东方日升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子公司、办事处等机构,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全球化网络,全力推进“市场全球化、制造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的“四个全球化”战略。四大维度相互协同、彼此促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全球制造基地、统筹资本配置与人才储备,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广泛认可。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创造性地为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同时在科技研发、高效产品推广、工艺改进、精益生产及成本控制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全球清洁能源的应用与普及,切实践行“让东方日升点亮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公司理念。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