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毒油罐车事件所有的涉事方里面,中储粮是最特殊的一个,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统购统销体系,后来随着市场化浪潮推进,中央储备粮体制成立,由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然而,这个体系并未根治问题,政企不分、亏损高、损耗大等问题层出不穷。1999年,中储粮总公司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定位是政策性央企,政企分开,自负盈亏,专职负责经营管理中央储备粮。
中储粮成立的第二年,国务院就提出了「三个严格、两个确保」的管理要求,也就是在制度、管理、责任上严格,同时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不难看出,中储粮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宏观层面上的粮食稳定安全。
2005年,由于粮食连年丰收,三年增长1300多亿斤,粮食价格一路下滑,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降低市场波动影响,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发生,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而中储粮就成了这项政策的执行主体,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中储粮的目标都还是比较纯粹的,就是「三个维护」,即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不过正所谓「手持利器、必怀杀心」,巨大的政策赋能,让中储粮开始动心。
2008年,中储粮高层在《求是》杂志上喊话,说他们要是只干储备粮食的活儿,迟早得被市场边缘化。这话一出,中储粮就开始下海经营,从「天下粮仓」变成了「天下粮商」。
不过,粮食市场可不是空旷的蓝海,中粮集团、地方国企、民企、外企挤得那是满满当当。中储粮凭借政策性优势下海抢食,每年有轮换补贴,让那些苦哈哈的民营粮企望尘莫及,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但也正因为优势太大,中储粮开始过度扩张,粮食加工企业遍布全国,结果到了2015年,国家审计署一调查,发现中储粮亏损严重,超过8亿打了水漂,几十家米面厂,关的关,出租的出租,可谓是一片狼藉。
不仅如此,中储粮的政策性业务也问题频出,2010至2013年,中储粮下属单位在粮食购销中监管不力,存储粮食遭盗卖或抵押,造成巨额损失。2019年,中央储备粮宁乡直属库,更是400多吨粮食不翼而飞,这种国家储备粮被监守自盗的事情,简直就是《天下粮仓》的剧情重演。
一直以来呢,三农问题都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1%的人口,不得不说是一项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中储粮无疑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做出成绩的同时,问题也始终相伴。
这次的罐车事件,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了中储粮,这个守护粮食安全的政策性央企,自然也要维护食品安全的经营底线,如果中储粮能亡羊补牢,以身作则,也算是不辱使命,有所担当了。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