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近日,锅圈的核心团队入主宋河酒业,宣布杨明超和他的锅圈正式成为老乡宋河的白衣骑士。
天眼查APP显示,宋河酒业法定代表人悄然由朱文臣变更为王水云,此人正是锅圈实业创始人杨明超身边的核心干将,长期负责锅圈供应链体系的搭建与管理。

这意味着锅圈在对宋河进行了将近两年的调改之后,在管理上正式“转正”,成了宋河的“新东家”。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经营不善的区域白酒被强大的白衣骑士接手,这样的戏码并不少见。
往近了说,有华润系和金种子的故事,往远了说,也有舍得和复星系的合作,它们都是经营受困的区域性酒企,被渠道强大的企业改造。
只不过从当前故事的发展上看,都不尽如人意。
那这次,宋河和锅圈的结局会如何呢?
//数据改善,战略清晰,宋河只欠东风?
目前看来,这场始于2024年初的调改工作是十分成功的。

这1年多的时间里,锅圈投入了近2亿真金白银,宋河在经营上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数据的改善就是最好的证明,具体来说,在保留调改前的员工班底的同时,将酒厂保本点从8.7亿元砍至3.2亿元,同时还缴纳税款近1亿元。
更关键的是,对于宋河的未来,锅圈也从产品、渠道两方面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在产品端,相比之前混乱的产品线,宋河做了很多减法,变的更聚焦了。
他们将原有的438款产品砍掉,只剩下了20个左右的新品,集中资源推出三大核心系列:定位高端的“宋河·紫”、聚焦商务场景的“宋河·青”和主打宴席的“宋河·红”。
在渠道端,则想要借鉴锅圈的经验,为宋河植入快消行业的高效基因。
具体来说,锅圈希望一方面能够借助锅圈一万多家门店,以及背后覆盖的超6000万会员,为宋河提供全新的销售渠道和展示面。
比如,在锅圈的店里,可以在消费者购买火锅食材时,借势推广宋河的新款9.9元的纯粮酒。
另一方面,则通过“数智酒仓”这种“CB一体化”模式,完成从“卖酒给渠道”到“为渠道卖酒”的转变。
除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对未来的业绩,锅圈也是有追求的,比如去年杨明超就提出“一亿河南人,百亿宋河酒”的十年目标。
此时的宋河,有了锅圈的加持,看起来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敢想敢干,实现百亿的目标也并不是遥不可及。
不过,在白酒的黄金年代,河南作为白酒市场规模超600亿元的消费重镇,一个百亿级别的酒企都没有出过,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因为人口多,市场规模大,引来吃肉的企业也多,久而久之河南就成了白酒的“雁门关”,兵家必争之地,全国最好的供给和推广资源都集中在这片土地上,本土企业生存环境自然就恶劣了不少。
另外,河南自古都是交通和粮食的要道,只要有战乱,必然祸及这里,能完整留存下来的老窖池很少,相比贵州和四川的酒企,酒企的自然禀赋和稳定性相对而言不够。
所以,客观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上行业整体遇冷的趋势,会让锅圈看起来水到渠成的改革计划遇到不少波澜,我们依然从渠道和产品两方面来看。
一、渠道改革能否优化品牌力?
在其官方的通告中,无论是最新的“数智酒仓”模式,还是“宋河酒饮”店模式,本质上,都弱化了传统经销商的作用。
这看上去是对症下药,很符合宋河经销商本来就偏弱的现实情况——既然省内竞争激烈,优质的经销商资源稀缺,那干脆绕道而行,用锅圈的长板来补宋河的短板。
但是细想之下,渠道改革似乎忽略了品牌力的作用。
比如我们知道的直销渠道快速发展的几家酒企,诸如山西汾酒(清香老大)的电商渠道,贵州茅台的“i茅台”APP,都是在消费者心中,具有稳固的品牌心智的企业,处于一种“人找货”的状态,所以他们可以摆脱传统经销商的掣肘,等客上门。
像品牌心智稍弱的古井贡、洋河,甚至是剑南春等酒企则是“货找人”,依然把传统的经销商渠道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宋河如今虽然有锅圈的加成,但是品牌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沉寂之后,在河南本地消费者心中还有多少情怀分得画个问号。
这一点,业内的专家肖竹青也表示了担忧:“渠道优势能解决卖货问题,但品牌重塑需要3-5年周期。” 、“河南本土仰韶酒业已占据20%市场份额,宋河突围难度不小。”
所以,渠道改革的蓝图看起来动态能力很强,又创造出来不少消费的场景,但是弱化了传统的经销商之后,一方面中高端酒的推广成了难点,另一方面直销渠道需要强大品牌力,建设周期相对漫长。
这就导致,何时能够形成品牌和渠道的良性循环成了未知数。
二、光瓶酒,洋河的前车之鉴?
在产品端,宋河计划发力光瓶酒和低度酒赛道,希望能够接近年轻人,但是目前,这两条赛道的难度不小。
先看光瓶酒,除了一直深耕光瓶酒的清香两强,牛栏山和山西汾酒,还有今年重拾光瓶酒的泸州老窖,洋河以及省内的宝丰等等。
此时,在全行业“量减价升”的趋势下,再重新做一个一片红海的品类,难度可想而知。
比如在洋河的三季报中,上半年和京东联动,声量颇高的新款光瓶酒声势渐微。
更关键的是,宋河的主力产品还是浓香型,因为生产方式的缘故,拼低价,拼产量,拼质量浓香型酒企始终略逊一筹。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河南省内盛行的宝丰,还是风靡全国的汾酒,都是清香型白酒的天下。
另外在低度酒方面,洋河多年前的“微分子”酒已经证明这条路很难由一家酒企打通,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锅圈的一系列动作,本质上还是用的过去锅圈的路径,即通过场景绑定、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创造新需求。
比如过去锅圈围绕着火锅做服务,提供电火锅和桌布的同时,还能一站式购物,降低了火锅出现在家庭局中的门槛,场景多了,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但白酒行业的消费逻辑与锅圈的舒适区相差甚远,锅圈依赖“高频次、广覆盖”实现增长,而白酒消费更依赖“社交属性+品牌认知”。
说白了,白酒多数时候喝的是自发的感情和文化底蕴,跟创造需求的逻辑不在一个频道。
以这几年最火的“彩陶坊”为例,仰韶酒业的崛起也并非完全依赖渠道创新,而是通过“彩陶坊”独有的文化营销,深耕本土消费者心智。
还有隔壁省的古井贡酒,是先通过“年份原浆”系列强化品质认知,然后借助经销商网络实现深度渗透。
宋河当前的品牌力仍显薄弱,所以在未来,锅圈和宋河想要形成化学反应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这时候,不少网友就发问,这事儿如果是长期工程,对锅圈有没有影响?
//锅圈试验“小米”模式,能否走出第二曲线?
客观的讲,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在上一个行业迅速扩张的十年,跨界合作能跑出来的品牌也不多。
就拿联想集团来讲,其在2012年看准了白酒的低谷期,成立丰联酒业,并在2012-2018年间并购了武陵酒、乾隆醉、孔府家酒、文王酿酒等四家区域性酒企,耗资超过20亿元。
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六年间是快速增长的时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2018年,联想集团将自己的股权以13.99亿的价格出售给了老白干,这四家酒企依然不温不火。
另外还有华润系的投资,在2020年前后,华润系分别投向了金沙酒业(2022),山西汾酒(2018),金种子(2022),对这四家企业给予了极大的帮扶政策。
站在当下,结果我们都清楚了,除了本身就顶着“酒王”名号的山西汾酒,剩下品牌力较弱的都没有能掀起水花。
更关键的是,华润集团,经营方面实力并不比锅圈差,但是依然没能玩转区域白酒这盘棋,成为了行业“马太效应”下的牺牲品,同时也拖累了总公司的业绩(华润啤酒的白酒板块上半年营收7.81亿元,同比下滑33.7%,核心资产金沙酒业录得1.52亿元亏损)。
如今,锅圈走着前辈们来时的路,也不免让人担忧。
况且,宋河的情况相对而言更复杂——虽然进行了债务上的重组,但是依然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需要解决。
那这在未来,会不会造成经营上精力的牵扯?
对网友们的种种问题,从一系列动作上看,杨明超应该也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从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来看(未披露与宋河的合作),并没有形成收购,或者控制性的入股。
现在进行的调改工作,更像是胖东来对于永辉超市的帮扶,一方面出于情怀,毕竟是陪着杨明超长大的酒厂。
另一方面,和宋河的合作应该理解成一种大胆的尝试——如果锅圈的那套核心打法能够在宋河身上见效,那在将来,是不是可以把这套打法复刻到更多的领域。
就像雷军一样,把供应链思维和营销思维运用到了极致,不管是小米汽车,家电或者是手机,都能用同一套打法。
这对种尝试对锅圈来说很重要,倘若失败,只不过是几个亿的沉没成本,一两年的利润罢了,但是一旦成功,对上市公司来说,就能延伸出新的增长曲线。
而新的增长曲线,正是现在的锅圈亟需寻找的。
就拿锅圈的业绩表现和经营情况来说,在上市之后营收和利润表现尚可,通过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措施,每个季度都在平稳上涨。
但是一方面业绩始终没有回到上市前的高点上,另外开店扩张脚步也一直随着消费市场的波动而起伏。
此时,增加一条稳定的增长曲线对锅圈来说势在必行,从长期的角度看,这甚至可能会是锅圈高增长的起点。
所以,综合来看,虽然有不少前车之鉴,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另外在经营上,锅圈对合作的态度也足够谨慎。
最后,对河南人来说,锅圈是新消费趋势下走出来的企业,宋河则代表着往日本土消费企业的荣光。
希望这种新老思维的碰撞下,能再诞生一个像泡泡玛特、蜜雪冰城一样的,能够改变老百姓生活方式的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