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辰储能”)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启动第三次IPO进程。距离其上一次上市申请“失效”,仅过去一个月。

从A股到港股,已经三次递表
海辰储能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2023年,公司曾携手华泰证券,在厦门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计划登陆A股市场,但未能成行。
2025年3月,海辰转向港交所,寻求港股上市。然而6个月内未获得有效进展,招股书于9月底失效。此次再度递表,属于更新资料、延续港股IPO进程。
短短两年间三次递表,显示出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持续渴望,也反映出资金层面的压力与急迫感。
明星股东云集背后
根据最新招股书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海辰储能的负债规模超过11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5.0%,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而现金储备却持续减少。
若本次IPO无法顺利推进,公司主要融资通道将再度受阻。对一家仍在扩张周期中的制造型企业而言,这不仅影响产能规划与供应链投入,也可能波及海外项目执行与上下游结算周期。
业内人士指出,在储能行业普遍面临价格战、应收账款周期拉长的背景下,海辰储能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补血,以维持高速扩张的节奏。
作为储能领域的头部玩家之一,海辰储能拥有豪华的投资者阵容。
产业资本包括盛新锂能、贝特瑞、盛屯股份、迈为股份、金风科技、固德威、三峡新能源等;
金融投资方则涵盖农银国际、建信股权、招银国际、中银投资、国寿股权、金石投资、金融街资本等多家国资机构;市场化基金如峰和资本、朝希资本、经纬中国、鼎辉百孚、深投控、日初资本等也在列。
多轮融资后,公司估值一度接近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储能行业的独角兽之一。
市场的隐忧
尽管融资阵容强大,但市场对海辰储能的业绩稳定性与盈利质量仍存疑问。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保持增长,但净利润波动明显。分析认为,其收入结构中大储业务占比过高,面对下游压价与电芯价格下行,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同时,回款周期较长导致经营性现金流趋紧。部分机构指出,若未来储能项目集中交付与回款不及预期,公司短期偿债压力将进一步放大。
在行业整体回归理性的背景下,“高增长、低利润”的结构正成为储能企业普遍难题。
随着2024年以来储能板块降温,多家同行企业估值遭“腰斩”。
在此背景下,海辰储能维持300亿估值的合理性正被市场重新审视。
业内分析认为,储能产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正进入“出清期”与理性竞争阶段。产品同质化、毛利下滑、海外需求放缓等因素,使得资本对该赛道的热情明显降温。
部分投资人担心,如果海辰的估值体系不能通过业绩兑现支撑,未来上市后股价表现恐难以维持独角兽光环。
海外扩张已非坦途
海辰储能近年来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其战略重心主要落在欧洲和北美两大储能高地。
据公开信息,公司已在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建立销售与技术服务团队,并计划在美国设立本地化生产与系统集成基地,试图借助海外政策红利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这条“出海路线”并非坦途。
在欧洲市场,尽管储能需求增长迅速,但竞争格局已趋于激烈。中国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从电芯环节延伸到整系统层面,本地客户议价能力明显提升。欧洲部分国家针对进口设备的技术标准、碳足迹认证、税务合规审查也日趋严格,使得中企在项目落地过程中面临时间成本和认证壁垒。
在美国市场,挑战则来自政策与地缘政治层面。
根据《通胀削减法案》(IRA),储能系统若要获得联邦税收抵免(ITC),需满足一定比例的本土化生产要求。这对以中国为主产地的储能制造商而言,是一道难以绕过的门槛。
此外,中美之间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博弈持续升温,美国商务部针对锂电池、逆变器等产品的贸易调查,使得海辰等企业不得不考虑通过“墨西哥中转生产”或与当地OEM厂合作的方式,以规避潜在关税与出口管制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海辰储能在海外营收占比尚不足15%,主要集中于欧洲若干项目,规模有限。若海外扩张节奏放缓,公司“全球化叙事”的资本想象空间将受到限制,而高估值也可能因此面临重新定价的压力。
在储能行业普遍陷入“增量放缓、价格下行”的周期中,海外扩张既是机遇,也是决定企业未来资本故事能否延续的关键变量。
三度递表:融资焦虑还是战略坚持?
短短两年三次冲刺IPO,外界对海辰储能的动机看法不一。
部分业内观察者认为,海辰此举是为了“锁定窗口期”——在储能板块估值尚未全面下滑前完成上市,确保早期投资人获得退出通道。
而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频繁递表的背后,是企业资金压力的直接体现。
根据海辰储能历次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在厦门、宜宾、合肥等地布局储能电芯与系统生产基地,产能规划规模均处于行业前列。业内分析认为,在当前融资环境趋紧、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融资已成为储能制造企业的重要选项。
多家投资机构亦指出,储能行业普遍面临重资产、长周期特征,企业若未能持续补充资金,扩张节奏将受到影响。
投资人层面也显现出焦虑迹象。有储能领域投资经理表示,海辰储能在产品性能与系统集成能力上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但盈利结构仍依赖规模扩张,毛利率持续承压。
“对于这种资本密集型企业,不融资就很难继续增长,但频繁融资也会稀释股权、加大投资人退出压力。”一位投资人评价称。
因此,第三次递表既是海辰的资本续命战,也是一次关于信任的博弈。
在市场整体情绪降温的当下,公司能否说服投资人相信其具备长期盈利能力,将决定这场IPO能否最终落地。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