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刚过,甜咸月饼哪个更好吃可能还有争议,但是如果对VR和AR还有争议,那可以停一停了。
近日,根据彭博社消息,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战略调整。为了集中资源与Meta等科技巨头在AI可穿戴设备领域展开竞争,苹果已暂停了其混合现实头显设备Vision Pro的重大更新计划,苹果未来的重心,也将全面向智能AR眼镜靠拢。
有趣的是,这波突然的转向,颇有些打不过就加入的意思。
从销量上看,一方面苹果自己的头显设备虽然先进,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AR眼镜进度缓慢;另一方面Meta最新款智能AR眼镜供不应求,不仅线下店几乎全线售罄,11月的试戴预约甚至都爆满了,市场的反应远远超过所有人预期。
看起来,是Meta智能AR眼镜已经打通了从0-1的过程,苹果公司看到了未来,从而改变了战略重心。
那Meta做对了什么,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苹果的入局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呢?
//Meta热场,苹果入局
Meta智能AR眼镜的成功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洞察并满足日常需求。
说白了,Meta 没有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而牺牲落地性,是在切实解决消费者的问题。
比如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在全球创投大会这样的重要场合,在AR眼镜的协助下,完成了重要演讲。
普通用户则用它在通勤时接收导航提示、会议时实时翻译外语,甚至在健身时同步运动数据,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功能,恰好解决了智能手机需要低头操作的核心痛点。
那这些场景,需要特别强大的显示功能,虚拟现实吗?
其实不需要,需要的是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发现用户的痛点,就像一辆汽车,在有冰箱彩电大沙发之前,你首先得好开,还得让用户开得起。
早期 AR 设备之所以难以普及,就是进入了“炫技”的怪圈。
他们要么是陷入“全息波导”、“Micro OLED” 等高端技术路线的死胡同;要么是忽视用户体验,比如某品牌早期AR眼镜重量超过 120 克,用户佩戴1小时就会出现鼻梁压痛。
而Meta选择的“LCoS +光波导”组合路线,恰好踩中了体验与成本的平衡点。

这条技术路线,直接解决了成本和重量的问题,其最新的产品Ray-Ban Display售价不到800美元,同时重量也仅仅只有70克左右。
就销售情况看,采用“LCoS +光波导”的 Ray-Ban Display反响非常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透露,该款智能眼镜线下零售店几乎全线售罄,11月前试戴预约排满,市场反应远超预期,公司紧急推进补货。
要知道2024年Meta就售出了100万+副Ray-Ban眼镜,所以如今在Ray-Ban Display卖脱销的情况下,巨幅的增长是板上钉钉的事。
同时,整个市场的水位也被Meta带动了起来。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十大洞察》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275万台,同比增幅达107%。
此刻,AR眼镜市场的情况就成了:新龙头Meta刚刚打造出了一个爆款的样机,一个可复制的技术路线,以及非常可观的市场规模和增速。
然后,苹果公司恰到好处的来了。
//供应链扛旗,苹果炸场
我们先抛开Meta的元宇宙战略和不计成本的投入,假设如果此刻的Meta就是苹果,会发生什么?
客观的讲,如果换成苹果卖Meta的眼镜,凭着多年积累的忠实“果粉”,仅800美元的售价一定会比Meta的增长更快。
要知道,Meta虽然也是科技公司,有着很强的研发能力和投入,但终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商。
这意味着,在消费者当中的影响力,或者说,带动潮流的能力是不如苹果的,毕竟用户基数在这摆着。
所以,苹果入局,意味着市场将进一步引爆。
但问题是,Meta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的总投资已经砸了近1000亿美元,年报显示,仅去年Meta在Reality Labs部门(负责AR眼镜)的投资为199亿美元。
那么,苹果怎么跨过这千亿美元的鸿沟,从而快速跟进抢占用户心智呢?
这就需要供应链发力了,而整合供应链恰好正是苹果擅长的领域。
苹果的生产模式,本质上是供应链技术整合的结果,比如iPhone15,用的就是索尼的传感器、三星的屏幕、台积电的芯片、蓝思科技的玻璃等,这些核心组件,均由供应链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这种“苹果定义需求、供应链实现技术”的模式,使苹果能在保持创新速度的同时,将研发风险分散到全球合作伙伴。
当下,在AR眼镜这个领域,想要用Meta的技术打败Meta,就绕不开已经跑通了的“LCoS +光波导”这一技术路径。
目前,在“LCoS +光波导”这一技术路径,能够满足消费级需求和产能的企业并不多,在A股上市的光峰科技算一个。
在9月11日的光博会上,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携手举办发布会,重磅推出业内首创的“LCoS(硅基液晶)+PVG光波导”的“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一拖二”方案就是以“单光机驱动双目显示”为核心架构,也就是采用一个光机,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将光机输入的光独立输送到眼镜的左右目镜片,最后实现双目独立显示,这种方案直接将光机的成本降了50%,带动AR眼镜整机价格来到了1500-2000元区间。
这种方案按成本核算比Meta眼镜的价格低不少,更关键的是在显示性能上要远超Meta现有的方案。
而且以苹果的设计语言来看,更简洁的“一拖二”方案也符合其产品调性。
产能方面,光峰科技9月29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外核心AR眼镜品牌厂商,完成了与国内外一流主流AR眼镜C端品牌客户的光机对接。
不仅如此,公司与恒玄科技、智慧科技等公司正在联合进行高性价比、强性能AR眼镜的开发及落地量产,AR眼镜整机有望在年底推出。
在苹果未来的计划中,具备屏幕功能的智能AR眼镜也将提速。
按照一些知情人士对媒体的说法,原本苹果计划在2028年推出能够对标Meta Ray-Ban Display,但在看到Meta的进度之后,已经大幅前置了计划。
可以看到,在未来两年,随着苹果的进入,市场的热度会不断的升温,AR眼镜的增长逻辑也不用再过多的去质疑,它将会是这些硬件制造商们新的增长极,也是下一代硬件更迭的开始。
最后,随着A股的不断走高,我们能明显的看到,过去股价表现不错的消费类企业,股价略显疲软,已经被网友们戏称为“老登”股了,科技股开始唱主角。
同时质疑声也有不少,毕竟在很多年前,巴菲特就认为科技股不靠谱,泡沫多。
兼听则明,这话其实也没错,毕竟老巴的话都得到过验证。
但此时更需要看到的是,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目前,国内的供应链其实已经全球第一了,不夸张的说,是全世界的科技基建,规模化的技术构成的护城河会让城内所有的企业都受益。
所以,在传统硬件逐步见顶的今天,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机会将会是重点,那些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也理应被更多人看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