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中国平安来说有多重要?其董事长马明哲在半年报致辞中这样描述:2025年是平安成立37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
而中国平安的半年报,显然也没有辜负了企业的重视。
8月26日晚间,中国平安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5000.76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归母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0.4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5.72亿元,同比下降8.8%。
乍一看去,归母净利润下降,好似留下了“增收不增利”的印象。
不过,透视过数据背后,归母净利润下降的原因并不归咎于经营层面,而是因为并表了平安好医生、发行了港股可转债以及600亿元的“资本利得”未计入利润表。
如果聚焦经营层面:半年营收破5000亿元,继续有望保持全年万亿规模营收;营运利润的稳健增长,反而都显示了中国平安持续且扎实的经营能力。
一言以蔽之,中国平安再次以实打实的数据,昭示着中国第一大保险企业的厚实底蕴。寿险的星辰大海
在各个业务板块中,寿险业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平安第一大业务板块。以近十年为例,其寿险营收从3310.72亿元,最高增长至超7000亿元,占营收比长期在50%左右。

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板块再次大放异彩。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39.8%,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这也让该板块成为中国平安稳健业绩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寿险的亮眼表现,是多重因素的合力结果。
首当其冲的是时代红利。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4.26万亿元,住户存款余额达到了151.25万亿元。
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均存款已经突破10万元。
而且,随着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新的理财方式,来平替银行储蓄。相应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养老规划、代际传承等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这直接让寿险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财富配置压舱石。
8月27日,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直言“寿险进入黄金发展期”。
其次,近些年来,寿险行业的野蛮发展,导致陷入增长瓶颈。之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逐渐开始不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化保险需求。
于是,从2019年开始,中国平安就率先在行业开启“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数字化加持的寿险改革,打造有温度的保险服务,马明哲将其称为创造全新寿险模式的“中国化”阶段。
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目前已经正式进入收获期。渠道红利、产品红利纷纷贡献力量。
在渠道上。中国平安从早期单一的代理人渠道,到涵盖代理人、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渠道的多元体系,并且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提升。2025年上半年,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至143.97亿元,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1.6%;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同比增长168.6%;社区金融服务渠道新业务价值则增长159.9%。
在产品上,中国平安的策略也非常明确,聚焦客户在养老储备、财富管理、保险保障三大关键领域的多元保险需求,持续供给高质量保险产品,打造了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尤其是提前布局“保险+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养老”的增值服务,通过差异化服务推动产品销售端持续发展。
过去几年,中国平安在AI上进行了极大的投入,并利用持续落地的成果对销售队伍进行赋能。利用AI、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不断应用,让销售队伍的获客、留客、迁客及营销转化效率大幅提升。AI的无限可能
中国平安对数字化技术的青睐有加,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明牌”。
早在2013年,马明哲就提出“科技引领金融”的战略构想,此后又确定“金融+科技”的双驱动战略。
在半年业绩说明会上,郭晓涛表示,多年前马明哲就在内部提出,数字化会全面颠覆商业模式,全面数字化是平安集团最重要的系统化转型。
而中国平安在AI战略的核心逻辑是AI IN ALL:利用AI把整个金融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为此,中国平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比如其使用市场上先进的开源大模型,同时在核保、定价、理赔、运营、管理等金融和医养垂直领域建立自研大模型。如今,中国平安的自研大模型数量已达67个,今年新增14个。
在数据方面,集团有海量的10大数据库,沉淀了30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2.47亿个人客户,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领域内领先。
集团AI智能体已经在内部实现广泛运用,全集团部署AI智能体23000个,超过20%的员工使用AI智能体处理日常事务。2025年上半年,平安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多元场景应用数超650个。
AI给中国平安的赋能并不流于形式,而是切切实实带来了可视化的降本增效成果。
比如,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在AI智能体的赋能下,辅助销售达661.57亿元;依靠AI数字机器人、智能相机识别、AI理赔审核、外部数据互联等前沿技术,中国平安打造“111极速赔”寿险理赔,2025年上半年闪赔占比59%。
此外,车险业务通过科技赋能,三年降低综合成本率1个百分点;AI打造的医疗产品矩阵,为客户提供了明显的“三省”(省心、省时、又省钱)体验。价值的厚积薄发
不管是在寿险上的亮眼表现,还是在AI上的蓄力耕耘,都将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中国平安在市场上的价值厚度。
市场层面,目前保险板块估值持续处于低位。比如平安保险最近的PE值仅为8.93,PB值仅为1.14,均处于历史低位。作为一个营收超过万亿元体量的巨无霸企业,目前的市场表现对于中国平安来说,显然并不是其真实市场地位的反映。
在半年度业绩公布以后,各券商纷纷给出了对中国平安的研报和评级。其中,绝大多数为积极评价。

国信证券认为,中国平安践行“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叠加AI科技赋能,巩固中长期发展壁垒。资产端方面,公司持续加大优质中长期资产投资力度,匹配负债端资金需求。因此,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开源证券则认为,财险COR改善明显,持续增配高股息资产,维持“买入”评级;东吴证券也给出了“结合公司2025上半年经营情况,维持‘买入’评级”的结论。
中国平安内部对未来自身的市场价值也充满信心。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认为,整个寿险行业处于黄金发展期,整个行业的需求、行业的增长正在逐步释放,行业的潜力非常大。而平安的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优势正在逐步体现,客户高留存、高价值、低获客成本等优势会逐步释放,从而提升市场认同感。
而持续不间断的股东回报,也将成为中国平安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布上半年业绩的同时,中国平安也同步公告,拟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0.95元,同比增长2.2%。
在此之前,中国平安上市已经保持连续9年派息增长。2024年全年累计每股派息达2.55元,同比增长5%。付欣介绍,上市以来中国平安已经持续分红超过4000亿元。

随着今年来保险板块的不断回温,中国平安的股价也随之坚挺。截至8月29日收盘,其在A股股价增长超过15%,在港股股价增长超过25%。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