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狂人”李书福又一家公司准备上市了。
3月18日,曹操出行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5月16日,曹操出行向港交所递交了更新版的招股说明书。
作为吉利集团孵化的网约车平台,截至2024年底,曹操出行已经覆盖全国136个城市,并在31个城市部署了超过3.4万辆定制车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总交易额计算,曹操出行以5.4%的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二。
这就意味着,曹操出行有望继嘀嗒出行(02559.HK)和如祺出行(09680.HK)之后,成为第三家登陆港交所的网约车公司。
不过,关于这家公司的争议,并未因此停止。
1. 身陷长期亏损泥潭,尽管亏损收窄但尚未盈利。
2021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营业收入从71.53亿元增长至146.57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从-30.07亿元缩窄至-12.46亿元。
2024年,曹操出行平均月活用户为2879万人,平均月活司机超46万人,全年订单量接近6亿。
乍一看,随着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规模优势逐步显现,扭亏为盈指日可待。但是,情况似乎没那么乐观。
一方面,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但是,作为排名第二的出行平台,却还没能实现盈利;另一方面,近四年累计亏损超82亿元,导致公司流动负债总额高达96.8亿元,负债比率攀升至177%,公司资金链紧张。
注意,尽管公司2024年的毛利率提升至8%,但是,重资产、低毛利的商业模式,公司想要实现盈利绝非易事。
2. 与行业头部公司市场份额差距巨大,盈利想象力大打折扣。
尽管各大网约车平台都想强化差异性,但是,依旧难逃同质化的命运,行业格局已经趋于稳定。
以2024年为例,滴滴出行作为行业老大,市场份额维持在70%以上,曹操出行尽管排名第二,但双方差距巨大。
也就是说,指望凭借客户粘性以及进入更多城市提升市场份额,绝非易事。尤其是,在网约车价格越来越透明,“价格战”浪潮已经褪去的背景下,更是难上加难。
甚至,反过来说,曹操出行还要忌惮滴滴出行挑起价格战,导致整个出行行业盈利再次发生恶化。
要知道,即便是滴滴出行,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但净利润也只有12.75亿元。
3. 出行平台的红利期已过,市场饱和竞争激烈。
从2024年开始,网约车运力过剩、网约车市场饱和的预警,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响起警报。
对网约车司机来说,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但收入越来越少;对网约车平台来说,资产越重,想要扭转不利局面的难度也就越高。
更主要的是,换做其他行业,由于赚不到钱可能导致供给不断出清,但是,在现阶段的就业环境下,出清变得更加困难。
除此之外,还需要补充的是,随着聚合平台的出现,靠着流量优势,导致网约车公司的议价能力和品牌粘性被进一步削弱。
这就导致,市场变得越来越卷,公司想象力被不断压缩。
4. 嘀嗒出行和如祺出行在资本市场的糟糕表现,让曹操出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4年6月,嘀嗒出行登陆港交所,发行价6港元/股,但遗憾的是,不到一年时间,嘀嗒出行就跌到了1港元附近,跌幅超过80%。更尴尬的是,每天成交额仅几十万,丧失了流动性沦为了“仙股”。
如祺出行的情况更糟,跟发行价比,跌幅超过了70%,而且,很多时候连成交额都没有。
于是,资本市场情不自禁问,难道曹操出行会不一样?
5. “无人驾驶技术”渐行渐近,传统出行市场可能惨遭冲击。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随着“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传统网约车市场将迎来颠覆性冲击。
一方面,车企可能直接入局出行市场,比如特斯拉、百度,将来也包括华为、小鹏等车企;另一方面,由于无人驾驶的特征,个人消费者也可能让私家车“去打工”,进一步增加行业供给。
尽管说,曹操出行也在试点Robotaxi服务,并且还在与吉利开发专门的无人驾驶定制车,计划于2026年底推出。但是,依旧难以改写传统网约车被冲击的局面。
要知道,资产折旧还是小事,关键是传统网约车平台在技术、数据层面难以与车企相竞争。
从行业层面来说,网约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公司层面来说,深陷亏损泥潭且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考虑到与行业龙头的巨大差距,想象力被大打折扣。
更何况,一旦无人驾驶技术趋于成熟,车企巨头们也将纷纷入局,传统网约车市场将遭遇更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