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港股开始回调了,倒车接人?

发布时间:

2025-03-21 09:24:36

泡财经APP

近半年来,港股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恒生指数近半年涨幅已超过40%,而恒生科技指数的涨幅更是超过了70%。放眼全球资本市场,也算得上是“街上最靓的仔”。

南方基金:港股开始回调了,倒车接人?

数据来源:Wind,区间:2024.09.19~2025.03.19,指数过往涨跌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然而,面对如此显著的涨幅,大家不禁要问,港股市场还能走多远?港股现在还有投资价值吗?

今天我们就展开聊聊吧。

历史上资金“南下”,港股表现如何?

今年以来港股的上涨行情,南下资金功不可没。

截至3月19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港股市场超3900亿港元。(资料来源:Wind,央广网,截至2025.03.19)

南方基金在回顾历史时,发现资金南下“迁徙”现象曾多次出现,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时期:2007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

2007年,内地资金开始流入港股,恒生指数全年涨幅接近40%。(资料来源:Wind,区间:2007.01.01~2007.12.31,指数过往涨跌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当时,低价股、题材股、高折价H股备受关注,随后资金逐渐转向绩优股,金融、煤炭等多个板块表现较好。

2017年-2018年,港股“核心资产”受到内地资金关注,恒生指数涨幅在全球市场中名列前茅。

这轮行情中,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等渠道流入港股市场,资金偏好H股、未在A股上市的内地优秀企业以及国际知名企业。

2020年-2021年,内资转向新经济龙头,港股“主战场”从恒生指数转向恒生科技指数,期间南向资金月度净流入规模创下新高,2020年全年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70%。(以上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Wind,截至2025.03.16,恒生科技指数近五年完整年度表现:78.71%(2020)、-32.70%(2021)、-27.19%(2022)、-8.83%(2023)、18.70%(2024),指数过往涨跌不预示未来表现,涉及相关板块仅作举例,不作为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从历史轨迹观察,南下资金的配置偏好往往与内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共振:

2007年受益国内工业扩张周期;2017年契合供给侧改革下的行业集中度提升;2020年则受益于数字经济浪潮。

2025年,DeepSeek出现后,中资科技股价值被重新认识,使得港股科技板块估值进一步修复。

有机构指出,从中长期视角来看,内地公募基金持股占港股流通市值仍然较低,资金有望继续“南下”,进一步推动港股市场估值的提升。(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广发证券,2025.03.12)

港股还是估值“洼地”吗?

大家都说港股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洼地”,意思是它的估值比其他市场低。

那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南查阅了Wind数据,发现目前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在10倍左右,与其他主要指数相比,恒生指数的估值相对较低:

内地的沪深300市盈率为12.84倍,道琼斯指数市盈率为29倍,日本日经225指数市盈率为18.4倍。

从历史数据来看,恒生指数当前的市盈率分位点为44.14%(自上市以来),这意味着当前估值低于历史上55.86%的时间。

另外,我们再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情况:

目前,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TTM)为25倍,低于纳斯达克的38.8倍和创业板指数的33.3倍。

从历史数据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当前的市盈率分位点为33.06%(自上市以来),这意味着当前估值低于历史上66.94%的时间。(资料来源:Wind,上文提到的市盈率均为市盈率TTM,截至2025.03.19,指数过往涨跌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港股的估值水平仍然不算高,也就是说,港股市场的估值“洼地”尚未被完全填平。

行情还能走多远?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AI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科技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长。从历史经验来看,由重大技术突破带来的渗透率提升,产业浪潮通常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资料来源:招银研究,2025.03.17)

南方基金认为,从行情节奏来看,短期波动可能在所难免。

但从长期来看,港股科技股估值仍低于纳斯达克等国际主流市场,港股市场整体上还是有相对估值优势的。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