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地缘政治博弈与政策预期的双重催化下,A股市场的国防军工板块再次表现活跃,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这股“风”是短暂的情绪扰动,还是新一轮产业大周期的序章?
当市场的目光从“十四五”收官转向“十五五”(2026-2030年)布局时,一个日益清晰且可信的共识正在形成:本轮热度并非单纯的题材炒作,而是源于“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预演。
宏观共振
“十五五”规划与全球需求
内部驱动:建军百年目标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如期实现建军百年目标,这为我国国防和军队高质量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政策牵引。政策明确强调,要强化航天强国建设,并推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三化融合”发展。这意味着未来数年,行业的投入重点和发展方向已具备明确的目标。(资料来源:中金公司,兴业证券,2025.11.17)
外部拉动:紧张局势下的全球军备竞赛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军备需求明显升温。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同比增长9.4%至2.72万亿美元,国防预算支出大幅提升。(数据来源:Wind,中金公司,兴业证券,2025.11.17)
这种全球性的军备需求升温,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外部市场空间,内外双重因素形成了强劲的宏观共振。
周期研判
历史机遇与估值空间
历史规律:规划交界节点的订单释放
除了宏观驱动,行业的自身周期也值得关注。从历史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每轮五年规划的落地前后,军工行业往往会因前期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而迎来订单高峰。(资料来源:兴业证券,2025.11.17)
估值优势:产业链拥挤度已至低位
与高景气预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产业链的“拥挤度”(反映市场预期和资金集中度)已经回落至历史低位。(资料来源:兴业证券,2025.11.17)
高景气预期遭遇低估值,往往孕育着较高的配置性价比。
基石稳固
“十四五”成果
奠定产业腾飞基础
在展望未来之前,我们需要确认行业的“履约能力”。事实上,“十四五”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正是行业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底气。
扎实的产业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国核心装备已完成快速迭代与批量生产。数据显示,产业链核心企业在2020年至2024年间,收入实现了超过50%的显著增长,证明了产业已具备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数据来源:中金公司,2025.11.13)
显著的“国家队”技术成果
中国空间站建成、嫦娥六号成功采样返回,以及“三体计算星座”的组网突破(验证了在轨计算与星间互联能力)等一系列重大航天成果,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资料来源:中金公司,兴业证券,2025.11.17)
核心增长极
“新域新质”与“星辰大海”
基于坚实的产业地基,在“三化融合”与“航天强国”目标下,行业的未来表现或将不再是简单的规模复制,而可能是沿着两条高技术主线加速演进:
防务变革:“智能化”引领与“全球化”突围
新质战力加速落地:“无人化”与“智能化”成为核心趋势。AI技术正深度赋能防务体系,显著提升决策效率;同时,作战领域加速向网络、太空及反无人装备等“新域”拓展。
军贸出海打开空间:凭借性能与价格的双重优势,国产装备在全球市场(目前份额仅5.9%)具备巨大提升空间,有望成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以上资料均来源:中金公司,兴业证券,2025.11.17)
航天蓝海:商业航天开启‘太空经济’新纪元
产业地位升级:商业航天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回收火箭、低轨卫星组网技术加速突破。
应用价值跃迁:卫星功能从‘数据传输’向‘在轨实时计算’演进,为AI、遥感等场景提供‘太空算力’基础设施。(以上资料均来源:中金公司,兴业证券,2025.11.17)
综合来看,全球需求的共振以及坚实的技术基底,或共同构筑军工行业高景气逻辑的利好因素。
当然,在看到行业高景气潜力的同时,投资者也需保持一份清醒与警惕,行业需求可能不及预期,技术与产业发展也有可能具备不确定性。
面对如此宏大的产业叙事,投资者该如何通过投资工具进行有效布局?逻辑的终点或指向了——央企。
这由军工行业的特殊属性所决定:
准入壁垒极高:国防军工涉及国家安全,核心资质与项目绝大多数由央企掌握。
研发投入巨大: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尖端电子,都需要持续且巨额的研发投入,央企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是技术攻关的绝对主力。
因此,在这一轮由国家战略推动的科技浪潮中,央企不仅是“大国重器”的制造者,更是这一板块“核心资产”的代名词。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