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那么多故事,京东健康还是个卖药的

发布时间:

2023-03-30 10:13:30

来源:深潜atom
讲了那么多故事,京东健康还是个卖药的

本文系深潜atom第632篇原创作品

孔子说,“时也,命也”,时机决定命运。赶上了医药改革和疫情风口的京东健康,遇到并抓住了历史性且难以复制的机遇。2019年独立运营后,仅一年多的时间就登陆港交所,创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一段神话。

2023年3月22日,京东健康公布了2022年财报数据。在超过20亿元人民币销售和市场费用推动下,获得了467亿元的总营收,同比增长52.3%,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IFRS)净利润达26.2亿元,同比增长86.6%。

疫情期间,线下医疗受限,互联网医疗被广泛接受。过去12个月,京东健康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也超过了1.5亿,同比净增加3100万。2023年,伴随着线下生活的正常化,用户或将大批量回归线下。面对骤变的客观环境,京东健康的扭亏为盈是昙花一现吗?

01

强调转型,卖药依然是核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30年医疗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增长到16万亿元,京东健康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难以预测的疫情推动。不过,京东健康的崛起,同样要归功于母公司京东集团的支持。

相比较其他成立十几二十年的互联网医疗,京东集团具备三大明显优势,对于京东健康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品牌认可度高:自1998年成立,京东就专注于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等科技类型产品,并且以低毛利率的方式,直面国美、苏宁等老牌家电商城。在这个过程中,京东通过价格、品质和服务,已经占据了消费者心智。物流速度快:自营模式下的京东物流,具有效率高、竞争力强大、自给自足的先天优势,可以快速响应用户的购物需求,并且提供优质的物流体验。资金充裕:暂且不考虑在未拆分之前京东对健康业务线的投入,在2019年独立运营到2020年上市期间,京东健康累计完成了4轮总计超过500亿港元,远超任何一个友商。

在内功方面,最初辛利军带领下,京东健康深入了解医疗需求,从问诊到卖药,再到健康管理,在医生端和用户端都做了针对性布局。京东健康的高光时刻,带动了整个互联网医疗产业,也留下了医药电商的品牌认知

△京东药急送

药品费用作为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费用的居高不下,造成了看病贵的客观事实。因此,2015年国务院推出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再之后,随着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带量采购政策实施,药品逐渐从医疗机构中剥离出来

京东健康成功抓住了这一机遇,与很多线下医疗机构合作,医生将一些药品的流量转移给京东健康。在京东物流的配合下,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特别在疫情下,线上购药逐渐成为常态。不过,在疫情逐渐退却后,医疗重新回归线下,京东的物流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或将分流一部分用户。

卖药是个好生意,不过同样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毛利率低。比如,我们之前分析的思派健康,医药业务的毛利率仅有5%。2022年,京东健康的整体毛利99亿元人民币,毛利率21.2%,相比较2021年的23.5%出现了小幅度下滑。具体到药品销售领域,京东健康的医药和健康产品售卖获得了403.7亿元,其中已出售存货的成本高达363.4亿元,毛利率9.98%,同样并不高。

当下,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布局线下药店,核心也是为了冲击营收业绩。京东大药房药品"自营冷链"能力已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京东大药房DTP药房经营超过400个特药品种,不过这也大大增加了京东健康的运营成本。

线下药店赚钱也大多是因为牌照的稀缺性导致其有了稀缺性,卖药店的利润远远高于卖药的利润。卖药是个拓客的好生意,但似乎并不是赚钱的生意。或许京东集团追求低毛利率,但不同的是营收规模,500亿的京东健康和10000亿的京东集团,可是有超过20倍的差距。

02

医疗回归线下,

线上服务何以为继?

短时间内,卖药是互联网医疗最简单、直接且见效的业务,但卖药的利润空间有限,对于医药电商转型是必然的事情,特别是运营开支巨大的京东健康。毫无疑问,京东健康需要在卖药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线上医疗服务毫无疑问就是京东健康的长期目标

2022年,京东健康持续完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先后推出了“秒问京医”、“夜间急诊”及“专家在线”三项在线问诊服务;此外,还上线了“药学门诊”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用药安全。2022年,京东健康的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共营收63.7亿元,较2021年增长18.6亿元。

相比较线下医疗,互联网医疗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比如医保难以覆盖,导致线上看病更贵;又比如线上医疗服务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检查服务,缺少检查数据,线上医疗很难给予准确的医疗服务建议。。此外,同样是互联网医院,有线下医疗机构作为依托的机构,更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特别是在医疗区域互联互通的大环境下,对于京东健康线上服务很难一蹴而就。

医疗是个辛苦活,很多服务需要人力堆积,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截至2022年底,京东健康的共有2739名员工,其中采购占据了64.3%,销售和市场推广人员占据了12.8%。可见,在线上健康医疗服务人员数量上,远远少于药品销售人员配置。

△人员构成

另一方面,2739人对应的是高达31.17亿元的薪酬福利开支,人均高达113.8万元人民币,这也直接导致了研发费用增加了19.5%,来到了10.67亿元。

智慧医疗和数字健康是解放重复性劳动力的利器,也是京东健康的另外一个亮点,坚定的研发投入,也是研发的有效保障。

在成果方面,京东健康基于“技术开放平台”、“大数据应用体系”、“运营支持体系”及“供应链管理体系,上线了包括智慧体检、企业EAP等服务,获得了超过4600家企业客户的认可。智能云影像平台“京影云”也赋能多家线下医院,提供包括云影像、远程阅片及影像咨询服务。

智慧医疗无论是和线下又或者线上医疗都是相辅相成的,但面临的商业化问题却更严峻,无法被医保纳入结算体系,短时间内叫好不叫座。

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京东健康CEO金恩林也深以为此。金恩林认为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助力实现“普惠医疗”,为股东及全社会创造长期的、可持续的价值

截至2022年底,京东健康DTP药房已覆盖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还开设了第一家线下听力中心门店,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模式,为用户提供包括助听器的预选、适配、听力咨询等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就是与其他线下医疗机构合作,在9个省级行政区,支持超过20家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

△京东大药房

“普惠医疗”一方面在于模式是否便捷,另外一方面在于价格。京东健康如何让自己的线上服务的综合价格,可以持续低于线下,是实现“普惠”的关键。下一步的挑战,就是如何从“线上+线下”模式上,在实现普惠医疗的同时,探索出可以大规模复制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医疗的长周期中,任何短时间的突破,都可能不意味着长久的成功。医疗回归线下后,京东健康的扭亏为盈是不是昙花一现呢?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