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百度搜索的框变大了。这个变化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悄然发生的。目前还不确定,是不是因为我足够幸运,才成了最早的灰度用户,还是说会很快就全量放松。因为我拿备用机做了对比,备用机上百度App并没有变化。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习惯。但很快就发现,这个变化可不仅仅只是UI(用户界面)的变化,而是整个百度搜索的产品逻辑发生了改变。
搜索框“变大”,就意味着能输入的内容更多,可以满足超长文本搜索了。

这意味着搜索从“关键词”时代跨入了AI时代。原来我们主动搜索一个内容,我们要先前置的把要搜索的内容的关键词提炼出来,输入搜索框,再从一堆搜索结果里看哪个是符合我们需求的结果。如果提炼不出这个“关键词”,这个搜索的意图就卡壳了。但现在不是了,你可以把自己的需求直接输入到搜索框里,你的搜索意图的解读和提炼,交给AI就可以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能力文心一言早就有了。但是把AI的对话框和搜索框整合到一起,还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为什么这说?因为业内关于AI和搜索的关系,一直有一个普遍的认知,那就是AI容易和搜索的商业结果互搏,所以,AI和搜索在产品上其实一直就有区隔。但这一次,百度在搜索这个最核心的产品上,直接上了AI对话框。
这意味着把搜索使用门槛降低了,科技能普惠到更多的用户了。在原来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端,大家普遍相信一个逻辑——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内容触达到他们,他们就看什么。对于大部分用户,他们一直是一种被信息投喂的状态,而主动搜索的行为和意识一直是被压抑的状态。
但现在天平发生了倾斜。用户直接在搜索框里输入自己的需求,就能得到“搜索”结果。这种“主动搜索”的商业价值和情绪价值更大。也更能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他们完全不需要知道这些产品逻辑的改变,好用就足够了。对于自己想知道的,“搜一下”、“百度一下”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了。搜索框变大,可以让他们把搜索和问询的需求,丝滑的过渡过来。

春节之后,DeepSeek的出现,让整个AI行业兴奋了一阵子,各家AI大模型都开始接入DeepSeek。你可以把这些都看成是AI产品们在拥抱DeepSeek。但与此同时,DeepSeek也让堆砌算力这个方向降了降温,一时间,各大AI公司都迫切需要直面自己的产品如何才能具体能落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整个AI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动态,那就是AI利好那些产品、业务生态完备的大公司,会拖垮小公司。
百度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些产品的升级和改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当然,改变并不仅仅只是搜索框的变大了这么表面。整个搜索的输出能力都增强了。把最有用的内容以最适配的多模态富媒体形态展现。
可以预见,百度把搜索当作入口,要重塑这个入口的所能提供的能力和价值了。
比如,在生活场景下,用户可以查询附近的餐厅、距离、评分等;甚至能嵌入优质的智能体和数字人,直接给用户讲解所需要的内容,直接介绍餐厅。

有了AI加持,整个搜索的“眼耳鼻舌身意”,都会大大增强。之前我们常用的以图搜图,也会更好用,而且能适配更多的场景。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掏出手机,打开百度搜索,开启相机功能,就可以请一个“导游”解说,甚至可以边听解说,边跟百度搜索对话和沟通。
在AI爆发后,关于AI会被如何使用的讨论有很多,但大都“班味儿”特别重,不是在制造关于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取代的焦虑,就是在沿着生产力工具的方向一路狂奔。
百度搜索的这次改版,我觉得是一种技术的平权。让大家都能低门槛的使用AI,使用搜索,让AI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但做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刚批评完笼罩在AI产品领域的“班味儿”,自己就忍不住地对百度搜索有了期待。果然,我发现在网页端,百度居然也上线了百度AI智能创作中心——或许早就有了,是我观察的不够仔细。
联想到前阵子罗永浩“带货”的数字人,这要是把能力下放,以后视频创作者的生产效率不知道要提升多少倍。
当然,我目前看到的这些变化,都只是一鳞半爪。毕竟产品还在灰度测试的阶段。但百度搜索的趋势和愿景已经很清晰了。那就是率先打破业界对于搜索和AI的“生殖隔离”,让搜索变成AI落地应用最好的场景,让用户各个层级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也希望我以上的这些分析和预测,不要落空。百度搜索,确实到了该变一变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