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城商行期中考:在分化裂缝中寻找新坐标

发布时间:

2025-09-05 17:20:05

来源:向善财经

文:向善财经

随着2025年半年报披露收官,最近,银行业摒弃“规模情结“的话题突然又火了。

特别是在部分股份制大行和国有大行们的身体力行下,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似乎成了件不合群的事儿。

2025城商行期中考:在分化裂缝中寻找新坐标

比如浙商银行,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就再一次重申了此前明确的:“不一味追求规模情结,不走‘垒大户’老路,不关注挣快钱”的长远经营理念。

然而很多人忽略的是,浙商银行们摒弃规模情结,目的在于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强调的是“不以风险下沉换取短期利润的增长”……

但如果鱼和熊掌能够兼得,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这是一条因人而异的说法,而非普适性的要求

最直接的佐证是,如果把视线放到今年上半年的城商行领域,你就会发现银行资产质量和规模扩张背后的分化或马太效应,都要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有趣。

也只有透过这些表象,我们或许才能真正找到可以穿越周期的价值银行……

城商行期中考:分化中的掉队与超越

今年上半年,城商行前三的座次出现了大洗牌:江苏银行以4.79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超越北京银行,正式坐上了城商第一的宝座。

其中,对公贷款余额162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30%;零售存款余额94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5%,零售AUM规模超1.59万亿元,半年新增突破16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对应的营收448.64亿元、归母净利润202.38亿元,分别为同比增长7.78%和8.05%,成长性表现不俗;不良贷款率也降至了0.84%,创上市以来新低

同时,在苏超效应的带动下,截至今年6月末,江苏银行App客户数超2100万,月活客户数突破750万户,持续位列城商行第一。

显然,今年上半年的江苏银行,实现了增量又增质的双爆发

除此之外,宁波银行也以3.47万亿的总资产超过上海银行,首次站上了城商行前三的位置。对应的营收实现371.6亿元,同比增长7.91%,归属净利润147.7亿元,同比增长8.23%。

然后在今年上半年,在A股17家上市城商行中,有6家城商行达到双位数增长,包括江苏银行、重庆银行、北京银行、西安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资产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了21.15%、14.8%、12.54%、12.22%、11.04%和11.96%。

那么在各大城商行依然保持着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对应的资产质量怎么样?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其中,城商行的不良率为1.76%,较一季度末下降了3bp,整体表现是有一定改善的。

具体以来看,今年上半年,A股17家上市城商行中不良贷款率超过1.76%的,有两家,兰州银行1.81%,郑州银行1.76%;超过1.49%的有四家,也就是再算上西安银行和贵阳银行

不良贷款率在1%以下的有7家。其中,成都银行为0.66%,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均为0.76%,苏州银行厦门银行都为0.83%,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均为0.84%。

如此来看,难道城商行们打破了银行业的不可能三角?

并非如此。一是从大面上看,现在同时能做到资产规模双位数扩张,且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的,也仅有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三家。

剩下的诸如北京银行、西安银行、重庆银行们,虽然资产增速不错,但是不良率也比较高,分别为1.3%、1.6%和1.17%。

这说明此前有点过于注重成长性了,以至于资产质量也带着些泥沙俱下的意思。

如果未来得不到进一步调整,那么下一阶段就有可能会被不良贷款率,反过来束缚住增长的手脚。

就像上海银行那样,即便过去三年的不良贷款率都在连续下滑,分别为1.25%、1.21%和1.18%,但由于整体还是处于高位水平,所以为了压降风险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扩张规模。去年,其总资产同比增速为4.57%,今年上半年更是只有2.18%。

二是深入到不良贷款中看,虽然现在大部分银行对公不良贷款呈现出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仅有少部分在房地产等领域的结构性风险还在释放。

比如贵阳银行,今年上半年,对公不良率攀升就主要发生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业期末不良率为1.75%,较去年末提升70BP。

但是除此之外,对应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却整体都延续了过去的抬升趋势,风险波动尤为明显。

就拿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亮眼的南京银行来说,今年上半年,其总不良贷款率为0.84%,但是对应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却达到了1.43%,较上年末增长0.14个百分点。其中的住房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并且,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们也同样如此,要么微降但继续居高不下,要么就是保持增长……

不过这里说句公道话,现在个贷不良率的承压更多是大环境所致,非战之罪也。

毕竟,个贷、信用卡等业务的背后,其实就是过去银行零售板块中最大的营收和利润来源。那么大家也都知道,在近些年地产投资降温、居民消费复苏缓慢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不少银行的零售业务都进入了寒冬期,所以对应的收入锐减、资产质量风险加剧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事实上,现在不只是城商行,就连股份行和国有大行们的个贷不良表现也不太好看。甚至是有着“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也表示“在资产质量方面,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银行业普遍存在零售贷款资产质量下迁的情况……”

“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快落地,扩内需、促消费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未来个人消费贷款劣变势头将逐渐放缓”。

那么既然如此,现在各大银行是不是就可以在零售业务这块,彻底放下“规模情结”呢?

财富管理:既是痛点,也是破局点

其实回到半年报来看,现在不少银行摒弃规模情结,也不完全是为了修复资产质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可能在于,规模扩张的成长性驱动效果在减弱。

就拿中规中矩的长沙银行来说,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在资产总额达到12473.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8%;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6026.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6%;吸收存款本金总额7591.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1%的大背景下,对应的利息净收入却逆势下滑了。

实现收入96.59亿元,同比下滑1.74%。

对应的净息差为1.8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97%,同比下降0.30个百分点。

原因是什么?按长沙银行的解释,一是资产端,2024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重定价和存量贷款降价的影响仍在释放,叠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二是负债端,存款定期化和长期化趋势仍在延续,一定程度上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下调的效果。

这就导致,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计息负债平均利率为1.75%,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

即,生息资产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了计息负债平均利率的降幅

可见,随着宏观经济深度调整,叠加上净息差、净利差持续收窄等因素,如果各大银行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也没有长期坚守“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管理理念,那么在此时还过于追求规模扩张的话,就可能不仅不会带来更多正向收益,反而会陷入进一步“内卷”和风险下沉的困境中……

那么在净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接下来,银行可挖掘的增长点是不是就落到了非息收入方面?

这里边抛开同样受外部影响极大的投资收益等板块,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就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了。

对应的基本上还是零售业务,或者说是大财富管理业务。

对此,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也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明确表示,“以存款利率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居民配置理财、保险、基金及直接投资意愿提升,也成为银行板块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下阶段,这三个驱动银行估值修复的力量还会延续,增量资金规模会越来越大。”

显然,对于部分头部银行来说,零售业务的规模情结还是不能放下,只不过发力重心要变了,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零售信贷,向低成本稳收益的财富管理方面迁移。

这里江苏银行就很明确,直接以“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为战略目标,把财富管理提到了关键的位置上。

至于同样备受关注的宁波银行,则更有意思。

半年报中,宁波银行提到仅公司本体方面就有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等9个利润中心。子公司方面,还有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等4个利润中心。

也就是说,宁波银行不只是把财富管理业务独立了出来,而是把整个零售业务、投资业务都分得很细,共同深耕。这样一来,不仅对各零售业务的风险把控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也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业务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体盈利结构走向多元化稳定增长。

近五年利润数据显示,宁波银行的利润增速,从未低于6%。

并且在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中,今年上半年,其对应的代理类手续费收入也达到了29.87亿,同比增长10.06%,大财富管理业务表现非常亮眼!

其实,如果说银行零售业务的第一大板块——零售信贷(个人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业务等),靠的是规模扩张,赚的是现在利息差的钱。那么第二板块的财富管理业务,走得就是低成本的负债战略,赚得是未来“投资”管理的钱。

前者需要注意的是风险把控,而后者考验的则是实打实地财管能力和水平。

但可惜,现在不少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要么正面临着投顾团队规模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的体系化组织难题;要么就是响应流程尚未得到进一步简化,以至于客户在寻求投资建议时,往往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和复杂的流程,大大降低了客户体验。

还有的则是,受过去银行销售驱动的经营理念影响,导致现在投顾服务个性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投资需求……

这些大大小小的挑战,也使得哪怕有部分银行已经完成了零售业务转型,但是“大财富管理”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却依旧未能迅速弥补上零售信贷带来的营收缺口。

不过好在,这条财富管理之路,宁波银行。江苏银行们走通了、招商银行们也开始复苏了,整体已经被明确验证是穿越周期波动的第二“诺亚方舟”。

那么既然如此,只要顺着走下去,银行业下一阶段的回暖是不是也就没那么遥远了呢?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