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向投资者普及ETF基础知识,招商证券携手十大基金公司,联合全景网共同举办2025年招商证券“招财杯”ETF实盘大赛系列直播,旨在帮助投资者提升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能力,促进ETF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5年7月10日,“招财杯”ETF实盘大赛系列直播邀请到了汇添富基金指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乐无穹一起探讨《AI潮涌,谁是港股科技最锋利的“矛”?》。
乐无穹认为,去年以来,港股通持续流入等因素带动港币汇率提升,而套息交易又导致港币汇率下行。下半年流动性有望达到一定平衡,资本市场存在一定温和提升估值的机会。
这两轮AI浪潮主要由ChatGPT与DeepSeek这两款重磅产品带动,AI大模型成为浪潮的核心,也带动了上游硬件与下游应用的崛起。目前这一波AI行情还远未结束,模型的迭代还在不断进行,应用还在不断开花结果。
市面上的港股科技ETF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组关键词:QDII与港股通(投资范围的差异)、科技与互联网(业务定义的差异),投资者要明白当中的差异,可以根据自己的诉求在2×2组合当中选择合适的指数。
半年复盘:港股beta与AI革命共舞
今年一季度最火的板块要数港股科技,整个港股Beta在上半年都受到了大家关注。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整个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都是一季度以来非常火热的话题。
今年上半年港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回顾来看,一季度以科技行情为主,在3月份达到高点。4月份发生了关税冲击,全球市场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港股、A股和海外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挫。这次下挫程度较深,但是修复反应也很迅速,当前科技板块可能还没有回到3月高点,但是创新药已经创了新高。随着海外各种政策出台,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不断推进,事件性影响在逐渐减弱。市场已经把冲击预期放在定价因素里面,之后任何缓和,都会被认为是相对积极的因素,所以后续市场情绪也会逐渐修复。
港股市场汇聚了全球资金,当海外资金需要配置大中华区资产的时候,他们首先会想到港股的头部企业和标的。
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等主要的港股指数当中,覆盖了大量的信息技术龙头,这些企业也是这一轮AI发展的主力军。当下大家在投港股科技,其实是对港股Beta,以及对AI板块科技产业革命有期待。2000年以来,资讯科技在港股所有板块里涨幅最大,其次是必选消费,证明了它的长期成长性和投资价值。
复盘过去2年,大中华区资金流出主要出现在2023年,2024年资金开始逐渐回流。港股阶段性低点出现在2024年2月份左右,到今年3月份,不少指数涨幅几乎翻倍,港股通科技指数区间涨幅甚至达到了135%。可以看到,如果聚焦资金流入这一部分上市公司,就容易获得更高的弹性。
港股通流入创新高,下半年有望达成流动性平衡
有观点认为,港股主要的矛盾变化在于美联储加息周期,降息会给港股流动性带来影响。但其实港股很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跟随A股的,流动性受全球的流动性影响,所以可以从不同方面去考虑它未来的成长变化。
基本面角度,港股的修复从2024年就开始了,而且是从底部快速回升。2025年预期增速也保持稳健,尤其是在AI资本开支方面,头部公司对未来前景比较乐观,尽管今年增速相比去年略有下降,但是依然保持在20%以上的平均高增速。
流动性方面,市场比较关注汇率变动问题。因为港币是挂钩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港股市场流动性和全球流动性有较强关联。5月初,港币相对美元迅速升值,到了7.75的强方兑换保证。到这个数值,香港经管局会以7.75去买入美元卖出港币,释放港币流动性,以免港币继续升值,把港币汇率维持在7.75到7.85的区间。而弱方兑换保证,就是反向操作,一定程度收紧港币流动性。
今年以来港股通加速流入,月均在1,200亿以上,相比去年670亿港币月均水平接近翻倍,而2024年相比2023年之前的三、四百亿月均水平也是翻倍。今年8,000亿左右港币的半年流入,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南下资金流入金额。可以说是比较夸张的现象。由此也看到了内地资金对于港股投资的偏好,不管是通过产品,还是直接去投资股票投资,这种资金流入是非常剧烈的。资金流入意味着对港币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者最终需要通过结算换成港币去投资港股市场。今年有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在港股上市,IPO募资金额相对去年同期有增量,也意味着港币需求进一步增加。所以,上半年港币汇率相对美元数字往下,实际上升值,意味着港币需求大幅增加,反映在了汇率水平上。
触及了7.75强方兑换保证之后,经管局被动接受美元、卖出港币,提供流动性,使得银行间流动性非常充裕,5月初一度达到1,300亿港元,释放流动性达历史高点。流动性极大充裕使得港币市场利率快速下行,这种市场利率下行又受它跟美元挂钩影响,美联储降息在上半年迟迟没有落地,下半年虽然有降息预期,但事实上当前利率水平仍然维持在4.25%—4.5%区间。这个利率水平叠加经管局释放流动性,港币银行间隔夜利率一度接近零水平,这种夸张利差就会引发套息交易,进而使得港币快速贬值,因为市场在卖出港币、存储美元。当这种现象发生,5月份港币汇率又快速拉升到了7.85,接近弱方兑换保证程度。
这时经管局要收流动性。收流动性是不是意味着一定对资本市场不利?实际上这是结果导向问题。汇率变动并不来自对货币本身需求的丧失,而是来自套息交易。对于投资交易的需求事实上还是存在,南下资金依然还在流入。所以这种汇率短时间大幅变动的情况,和过去发生的汇率变动有一定差异。
虽然目前美元还处在高利率区间,但是事实上美元强势或者信用水平已经受到了一定外界冲击的挑战,导致美元利率高但是美元指数在走弱,这也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现象。
所以港币这种推升程度,事实上不是真正货币需求导致,只要真正的投资需求存在,流动性依然可以在弱势港币水平上达到一定平衡。并不是经管局达到指标就开始收流动性,导致资本市场会有回调,逻辑并不是这样,而是要去看汇率变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前香港市场上的利率水平较低,对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有帮助,对于资本市场也是较为有利的环境。所以我们认为,下半年很有可能会达到相对平衡,使得资本市场存在一定温和提升估值的机会。
下半年美联储还有降息预期存在,意味着港股下半年流动性相对可以得到保障。另外,南向资金流入依然保持相对较快的速度。对于港股资产、比较稀缺的资产,可以更多进行关注。
AI浪潮复盘:从硬件到软件,模型成为核心
在科技板块方面,港股有很多A股稀缺的科技资产标的,特别是最近几年AI浪潮相关标的。
复盘这两轮AI浪潮,其实是由两个重要产品带动:2022年底、2023年初ChatGPT出现,以及2025年初DeepSeek出现。
在ChatGPT出现之前,大家在讨论AI的时候,大部分会讨论某一种特定技术,把它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基础层多为硬件,技术层通常是算法,应用层多为软件和应用,包括一些端侧可穿戴设备,更接近消费者需求。在2022年底之前,资本市场上讨论AI,基本上是对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等单个的应用进行讨论。
但在2022年底ChatGPT出现并实现用户快速增长之后,投资逻辑转变成了大模型逻辑。大模型是AI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往上带动底层算力投资需求,往下推升应用爆发。于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I产业链投资逻辑在2022年底、2023年初逐渐建立起来。
到2023年,硬件相对于软件出现了更早的行情爆发。首先是因为,当时大家认为大模型非常重要,而要推出大模型,需要非常多算力去支持训练和后续给客户推理。这种算力投入是从0到1,需求爆发式增长,对于全球GPU垄断性企业来说,这种需求增加以及芯片国产替代的可能性,引发市场进一步讨论。特别是在海外政策对于最先进芯片的国内可得性存在一定质疑的情况下,国产替代话题也被进一步推升。
在2023年初,像文心一言这样的国内大模型产品有在跟进和推出。但2023年全年甚至2024年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在质疑国内模型水平是不是没有国外好?尤其是在ChatGPT并不是开源的状态之下,会觉得这个黑盒非常神秘,以及模型路径、研发和国内存在一定代差。大家经常会讨论,国内模型是在GPT-3还是3.5水平上?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市场对于国内科技公司在AI产业链最核心的大模型进展上的认可度没有那么高。同时,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市场也抱以期待,他们也推出了各自的模型,但是前期并没有对他们在大模型上的实力给予真正认可。
第二次变化是2025年DeepSeek出现,虽然这不是一家上市公司,甚至它背后的股东是偏金融的企业,但是它证明了国内企业也能够做出效果和海外一样,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越海外的大模型。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对国内整个科技水平从质疑到信任的转变。今年整个产业链对于中国科技公司的实力认可是在一季度迅速发生的,包括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都出现了类似转变。
DeepSeek的成本非常低,并且具有开源属性。对于下游应用来说,如果模型是闭源且收取API接入费用,就是一种成本项。而如果开源,就意味着可以自由部署,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研发和改造。接下来一个季度,各大互联网大厂纷纷接入,甚至是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模型,包括混元、通义千问,迭代速度非常迅速。互联网大厂的估值从一季度开始提升,市场观念发生了相对剧烈的变化。
同时,互联网企业基本面从今年开始实现修复,一方面,从产业成长性角度来说,企业研发实力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传统业务随着经济修复也获得了较好的增长。
对于整个AI产业链来说,最核心的部分获得了市场的认知,也带动了下游应用的爆发。A股市场软件类公司相对较多,港股市场上真正做模型的互联网大厂是最核心的,此外还有下游应用。
另外,在端侧应用方面,包括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这类公司,也受益于AI应用成本的大幅降低。内容制作以及像智驾这样的应用,随着AI模型大跨越式发展,也会带来对它们的促进作用。
所以从产业链角度来看,2023年开始硬件景气提升以及投入大量增加;2024—2025年,由于模型开源以及成本大幅降低,给软件方面带来爆发可能性。资本市场对于AI长期投资机遇的认可度在不断迭代过程中进一步得到确认。
而这一波AI行情,我们认为还远没有结束,因为模型的迭代还在不断进行,应用在不断开花结果。如果未来在智驾、可穿戴或者智能眼镜这样的领域有新产品推出,对市场会产生进一步催化。
产业链方面,A股市场上有较多芯片公司,而港股市场有较多以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大模型及应用领域公司,这些公司在A股比较少见。同时,软件企业在A股和港股都有。今年,医疗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以及最近稳定币带来了对于金融科技的讨论。在下游应用方面,未来也可能会看到消费电子和端侧设备爆发。
如果投资港股科技板块,很大程度上会包含模型和应用两个部分。在硬件方面,晶圆制造是芯片制造最核心环节,也有非常重要的两家晶圆制造厂在港股上市。如果投资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类科技是AI产业的核心,其中大模型更加核心,跟互联网龙头存在大量重合。
投资港股科技,如何选择对的指数
如果已经看好了港股方向,应该怎么找标的?
现在市面上的ETF产品,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词:
一组关键词叫作 QDII 跟港股通,是投资范围的差异。港股通范围较小,第二组关键词叫科技和互联网,是业务定义的差异(互联网范围更窄)。用两组关键词2×2就会组合出来四种类型产品。
大家所熟知的恒生科技指数,成分相对综合,包括信息技术类科技、造车新势力等制造类科技,还有一些软件和医疗信息化的结合。恒生科技是目前港股科技类产品里面跟踪产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类,接近千亿规模水平。
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则更聚焦于信息技术科技,包括了软件、硬件、通信三大类,前十大成分股跟恒生科技非常接近,只不过没有非港股通公司。它的定义范围相对聚焦在信息技术部分,意味着它没有造车或制造业企业。如果想要更纯粹地投资科技类公司,可以选择AI含量更高一些、更聚焦在信息技术的领域。
另外一类是科技指数,如中证港股通科技、国证港股通科技,覆盖行业更加广泛,包含医药(创新药龙头)以及制造类科技(如新能源车及上游零部件)。这样的指数是更泛化和综合性。
但事实上,医药、工业制造以及信息技术的产业周期本身存在不同的逻辑。今年3月份科技类行情达到高点,医药行情在6月份才创了新高。如果混在一起投资,在创新药里面可能只能投到两、三家最头部的公司,而不是一组三、四十个创新药公司。如果根据自己的判断,在自己认为某板块行情更好的时候去做板块投资,可能也是一种轮动式选择。因为产业本身存在差异,如果全部混在一起投,虽然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可能很难覆盖真正需要投资的标的。
另外的关键词是互联网。互联网范围其实比较窄,是偏软件概念,缺失一些底层硬件或者消费电子制造公司。如果投资互联网企业,相当于投资AI产业链更偏下游的部分。
所以如果投资者能够理清这些区别,就可以在2×2组合里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指数。
本文节选自汇添富基金《AI潮涌,谁是港股科技最锋利的“矛”?》主题直播,分享嘉宾为汇添富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乐无穹(F0450000900019),文本内容根据嘉宾观点整理。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