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的风格轮动与分化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红利风格”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有分析指出,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重逻辑:首先,前期市场向成长风格的极致交易后,成长与价值的收益分化正处于均值回归中,红利类风格有望受益;其次,年底机构投资者往往有平稳收益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机构持仓也会向红利等偏平稳的风格倾斜;最后,有较多险资即将面临切换新会计准则带来的降波动需求,或可能驱动资金向红利风格转换。(资料来源:财联社,2025.11.12)
这一系列驱动因素共同推升了红利资产的关注热度。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当红利策略成为市场共识时,投资者应如何寻找性价比突出且具备独特基本面支持的适配性投资方向?
市场的目光,有一部分投向了港股通央企红利资产。
深度解析
港股通央企红利的四重特征
相较于A股同类资产,港股通央企红利板块的配置逻辑,以其代表性的“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为例进行分析,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展现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其“影响”。
特征一:股息率优势
截至2025年10月27日,该指数股息率水平为5.9%。与A股主流红利指数(如中证红利4.3%)和港股整体(恒生综合指数2.9%)相比,该股息率水平具有一定优势。(数据来源:Wind,2025.11.13)
特征二:估值水平
截至2025年10月27日,该指数市盈率(PE)为9.1倍、市净率(PB)为0.9倍。这一水平不仅低于恒生综合指数(PE13.2倍、PB1.2倍),且与A股的上证央企红利估值基本持平,显示出相对较低的估值吸引力。(数据来源:Wind,华创证券,2025.10.29)
特征三:聚焦周期与实体的成分结构
该指数的编制方式降低了指数内金融、地产板块的权重,使其高度集中于周期性高分红央企。从申万一级行业权重看,石油石化(29%)、通信(22%)、交通运输(13%)和煤炭(13%)合计占比高达77%。东吴证券也指出,资源型红利品种占比高,供需两端支撑较强。(资料来源:Wind,华创证券,东吴证券,截至2025.10.27,行业采取申万一级行业,根据指数公司编制方案,成分股或有所改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征四:优于大盘的长期基本面
高分红的可持续性最终源于扎实的业绩基本面与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15年以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成分股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均值约12%,显著跑赢全部港股4.7%的平均水平,中长期盈利成长性优势突出。现金流层面,从长期维度看,该指数非金融成分股自由现金流创造能力较强,过去 10 年自由现金流 / EBITDA 均值达 31%,高于港股非金融企业 22% 的整体水平;不过 2024 年随港股市场自由现金流比例整体回落,该指数对应比例降至 23%,略低于港股非金融企业 29% 的水平,长期积累的现金流优势仍为分红提供了坚实财务基础。(数据来源:Wind,华创证券,2025.10.29,业绩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这些静态优势背后,更有政策与资金的双重长期支持,让港股通央企红利的高价值或具备可持续性。
未来展望
双重维度构成的驱动逻辑
如果说上述四重特征是港股通央企红利吸引市场关注的“静态画像”,那么其背后由政策与资金面构成的逻辑,或是其长期价值的坚实基础。
展望一:政策红利——央企市值管理的长期驱动
政策层面推动上市公司分红力度的加大,以及央企市值管理导向的全面铺开,是红利资产估值逻辑的重要驱动力。东吴证券指出,这一趋势将持续推动港股通央企红利标的分红稳定性增强,高股息率有望得以维持,为其估值逻辑提供了长期动能。(资料来源:东吴证券,2025.09.26)
展望二:长线资金——多重因素驱动的配置需求
红利资产契合了中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招商证券指出,险资等长线资金基于负债端久期匹配和对稳定收益的追求,有望持续配置此类资产。此外,国泰海通证券分析海外流动性转松的背景,可能驱动资金向港股红利资产倾斜。华创证券也将当前视为“低位配置窗口期”,认为在短期业绩承压导致的低估值下,或是长线资金布局的时机。(以上资料均来源:招商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华创证券,2025.11.12)
综上所述,从“现象”(资金关注)、“分析”(四重特征)到“展望”(政策与资金逻辑),港股通央企红利的价值链条已然清晰。
那么,对于认同这一逻辑的投资者而言,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便捷地将其转化为实际配置?
南方基金旗下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指数工具或能提供一个便捷方式。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