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战争打响,十余城市抢滩“芯经济”

*ST大集

发布时间:

2022-08-24 15:32:28

来源:明公子财经
城市新战争打响,十余城市抢滩“芯经济”

明公子 | 文

明公子财经 | 原创出品

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缺芯潮,让芯片半导体走到了聚光灯下。这一原本隐藏在手机、电脑、骑车等产品下的精密部件,不仅影响着智能家居、汽车等上百个行业,甚至变成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布莱恩·迪斯(Brian Deese)在今年4月表示,半导体缺货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可能已导致2021年美国GDP减少了1%。

而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耗国,一直致力于加强芯片产能,解决“卡脖子”难题。需求端正在不断推动供给端。2021年,我国芯片产量大增33.3%,供给能力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芯片自给率达到70%。换言之,中国的芯片产业仍有巨大的增大空间。

在市场需求暴涨和政策持续加码下,各地纷纷进军芯片产业,争相打造“芯片之城”。谁能够在芯片产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能在未来经济竞争中更胜一筹。

根据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显示,竞争力排名前15名的城市分别为:

上海、北京、无锡、深圳、武汉、合肥、成都、西安、南京、苏州、杭州、广州、大连、重庆、厦门。

其中上海拔得头筹、广深补齐短板、武汉基础雄厚......城市竞争愈演愈烈,各地正如何释放强劲“芯”动能?

01上海:内地芯片“第一城”

近年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销售收入从2017年的约118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约25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

目前,上海从事集成电路的企业高达700余家。在销售过亿的企业数量来看,2021年上海以26家的成绩,位居全国第六。

芯片产业主要有三大环节,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上海在这三方面都是比较均衡的。

以2020年为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2071.33亿元,同比增长21.4%,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3.41%。其中设计业达到954亿,制造业467亿,封测业达到431亿,设备材料业达到219亿。

在2021年,上海的芯片设计业再进一步。由于深圳的下滑,上海以120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了芯片设计业规模最大的城市。

设计竞争实力大增,碾压之势初成。

张江、漕河泾两大高科技园区的展讯、锐迪科、鼎芯、澜起、中微、先进、贝岭、华虹、中芯国际和复旦微电子一系列企业,已组成了一个包括中央处理芯片(CPU)、图形处理芯片(GPU)、影音多媒体芯片、存储芯片、显示器件等开发、代工制造、测试封装以及架构设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产业集群。

叫的上号不少。展讯通信已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第三大、也是本土最大的手机内核开发商,中芯国际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台积电、三星和台联电的全球第四大微电子代工制造商,中微则是国内最大的IC设备开发制造企业。

上海芯片产业规模之大,离不开强大的人才库,全国大约有40%的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在上海,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几乎形成垄断优势的人才密度,是绝对优势。

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则让上海的“芯”力量迸发速度更快。

为加大对IC先进生产线建设和装备材料业的支持,上海早在2015年建立了500亿人民币的IC产业基金,主要面向设计业、装备材料业和制造业。

2017年,上海市政府推出《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IC产业集群和创新源。

2021上半年,在工信部公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上海集成电路集群入选。

在已发布的关于上海浦东新区《引领区意见》,“上海浦东要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是重中之重。

作为国内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上海对芯片产业发展的嗅觉同样灵敏,并走在发展先锋阵营。

02北京:曾经的“老大”仍坚挺

如果说一颗芯片的制造就像盖房子,那么芯片设计环节就如同房子的设计图纸。设计业已经成为多地IC政策竞争的焦点。

如今,稳坐“第二把设计交椅”的是北京。

2020年,北京芯片设计业销售额为494.3亿元;2021年,这一数据爬升至839万元,爬到了深圳之前。

2020年,北京芯片设计业销售过亿的企业数量为33家;2021年,增加了6家,数量为39家。放眼全国,这一数据十分有优势。

据统计,北京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约1000亿,约为上海的一半。

这里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源地,也曾长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老大,虽然近年被上海超越,但综合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海淀设计、亦庄制造、顺义化合物”的发展格局,正让“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的IC创新基地”的口号从纸上走入现实。目前北京有集成电路企业300多家,也覆盖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尤其是设计实力非常强大,设计产值超1000亿。

北京手抓一张“王牌”——华大九天,它是中国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实力最强的公司,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据公开数据显示,近几年,北京各相关部门共投入财政支持资金约32亿元;通过亦庄国投、中关村发展集团等投资平台投资产业基金和项目超过300亿元;带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及其它社会资金投资北京项目规模超过1000亿元。

在多方推动下,北京已经成为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支柱力量。

2021年7月份,北京大学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由此可见芯片产业的重要性。除了北大,清华大学也于同年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诚然,北京在芯片发展上,充分利用了国内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都较为丰富的优势。

03深圳:“设计王者”暂时蛰伏

耀眼的后起之秀(相对北京上海而言),是对于深圳芯片发展的贴切形容。

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2020年深圳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727亿元,在中国内地仅次于上海。能迅速上榜且排名靠前,海思功不可没。2019年,其销售收入达834亿,跻身世界半导体设计企业十强。

在设计领域,因为曾经深圳75%的芯片设计产业都来自于华为海思,所以过去几年的芯片设计排名中,深圳在国内遥遥领先。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深圳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优势是设计领域,短板是制造领域。

数据显示,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业产业规模已常年位居中国内地第一,2020年设计业销售规模达1300亿元,同比增长13.84%,占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74.54%,在全国设计业销售收入的比列高达34%,继续保持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在企业数量上,据深圳市科创委统计,截至2020年,深圳市共有327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设计企业数量最多,共229家,占比70.03%;封测企业39家,占比11.93%;半导体设备类企业49家,占比14.98%;制造企业3家,占比0.92%;半导体材料类企业7家,占比2.14%。

短板明显,“木桶效应”影响大。

故此,当华为海思被美国限制打压,深圳的芯片产业一落千丈,2021年比2020年腰斩了46%,排名也直接下滑到了全国第三。

产值超30亿的中兴微、比亚迪微电子和汇顶科技也没法顶起半边天。

不过,庆幸的是,在2021年3月,中芯国际宣布在深圳投资建设12寸晶圆代工厂,为深圳缓解了在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上的短板。

深圳的“IC设计之光”虽不如之前明亮,但另一束微光正越来越亮眼。尽管中兴、华为、大疆现已搬离粤海街道,但深圳仍是芯片企业汇聚地之一。

04“芯之城”的有力候补

除了上海、北京、深圳,你还能想到哪些“有力候补”?有人会说无锡。

无锡IC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缓缓展开,因此在如今IC产业的又一轮发展热潮中,优势也较为明显。

2016年,无锡市政府发布了《无锡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聚焦和培育若干个国内外知名的IC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IC企业。

2018年,无锡市政府颁布《无锡市关于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2018-2020)》,提出将重点支持和鼓励物联网、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开发。

政策与资金齐飞,人才引进也下足功夫,无锡所提供的“30万元的安家补贴”“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诱惑力很大。

有人则会想到杭州。因为杭州的IC产业已成为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撑产业,并拥有较为龙头的IC设计企业,IC产业链发展也较为完整。

其产业发展路径较为明确,一是优先发展IC设计业;二是选择有基础的IC制造领域,加大对MEMS、汽车电子和MRAM等特色工艺的研发力度;三是有选择地发展配套的装备与封装产业。

更有人会提名南京。在销售过亿的企业数量来看,之前寂寂无名的南京,已经在2021年以52家的成绩,成为全国第一。

也有人会把这一票投给武汉。因为武汉是中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入列国家四大集成电路基地城市之一。2019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是目前国产芯片的重点研发区。

还有成都、珠海……

你会选哪座城市呢?

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国家及各地政策的多方推动之下,中国IC产业逐渐成爆发式增长,整体实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为国内IC产业描绘了一幅横跨15年的发展宏图。

八年之后,经过努力与沉淀,在宏图一隅,我们看到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20%,也看到了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领域IC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各大城市掀起的这股半导体市场的创业创新热潮,蕴含着为了引进人才和重大IC项目所下足的血本、所量身制定的政策与所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这一切,都成为让我国IC产业站上了国际化竞争赛道的基石。

免责声明:泡财经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泡财经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